校慶專欄
?
【杰出校友面對面】劉?。夯瘜W“學霸”跨界為全國城市裝上“地下CT機”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炎炎
人物名片
劉琛,湖南師大附中1995屆校友,上海巡智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總經理,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06所特聘專家,上海市政公路協會特聘講師,同濟大學城市風險研究院地下資產智能安全研究中心的首席研究員。聚焦城市地下資產管理和現場智慧管理,公司先后榮獲高新技術企業與上海市專精特新企業稱號。
人物素描
他曾是中學化學奧賽的全國一等獎獲得者,如今跨界以人工智能與智慧水務為支點,推動城市地下資產管理的革命性變革。從化學實驗室到科技企業掌舵者,從學術殿堂到行業峰會,劉琛的每一步都印證著“科技以人為本”的初心。
在科技創新的浪潮中,跨界者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突破。在上海,我們見到劉琛。這位從湖南師大附中走出來的化學競賽少年,正以獨特的跨界思維推動行業變革。
老師的教導激發我對化學的濃厚興趣
1992年,劉琛手握初中化學奧賽全國一等獎,通過夏令營選拔,進入了湖南師大附中的化學奧賽班。
“學校操場上的大樹、樹蔭占地得有1畝地吧。”每每回憶起附中,學校操場的大樟樹首先浮現在劉琛的腦海里。“這是附中的一個特色吧,在修建操場的時候,會認真保護一棵大樹,這是很特別的。”
老師們的課堂總是有趣又生動,這讓劉琛印象深刻。“我們的化學老師陳云莎老師,她不僅在課堂上傳授知識,更在課外引導我們參與化學實驗,激發了我和同學們對化學的濃厚興趣。”每當遇到難題,老師們總是耐心解答,鼓勵大家探索未知。這些經歷讓劉琛深刻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挑戰,也培養了堅韌不拔的精神:“這讓我學會了如何自主學習、如何面對挑戰,并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受益匪淺。”
作為班級的圖書干事,劉琛還享受到了學校圖書館的“額外福利”:“學校圖書館的藏書特別豐富,我經常在圖書館看書看著迷,就忘記回去了。這種對知識的渴望和追求,在師大附中得到了充分的滋養和鼓勵,讓我養成了終身學習的習慣。”
“公勤仁勇”的校訓,深深影響著他的為人處世。創業之后,他不忘投身各類社會公益活動,已連續7年為“泉蒙閱讀”等公益組織捐款。在2023年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發生的6.2級地震,他迅速響應積極捐贈,為災區人民送去溫暖與希望。
跨界AI 填補國內城市管理技術空白
憑借化學奧賽全國一等獎的優異成績,劉琛被保送廈門大學化學系。然而,他并未止步于實驗室,而是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科技領域。通過廈門大學IMBA和復旦大學EMBA的學習,他系統掌握了商業管理與科技創新的結合之道。
“跨界讓我跳出單一領域的思維定式。”劉琛坦言。從創辦多家軟件企業到被收購的經歷,他積累了豐富的行業洞察與資源整合能力。他敏銳捕捉到城市地下管網管理的痛點,于2020年創立巡智科技,聚焦城市地下資產管理和現場智慧管理領域,利用人工智能、增強現實(AR)、混合現實(MR)等先進技術,為公用事業行業提供智能化的管理工具與解決方案,推動了行業的智能化進程。公司先后榮獲高新技術企業與上海市“專精特新”企業稱號。
“科技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解決問題的使命。”他將這一理念貫穿于巡智科技的發展始終。巡智科技以“AR智能管網管理系統”為核心產品,利用多模態內容審核技術,為供排水企業提供智能化解決方案。如某水務企業通過該系統每年節省數百萬元成本,同時提升管網維護效率。劉琛強調:“技術必須扎根現實場景,才能真正創造價值。”巡智科技自主研發的AR智能管網管理系統,通過三維可視化與AI巡檢,實現了城市地下資產的智慧化管理,填補了國內空白。
2024年,劉琛被聘為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智慧水務專業委員會委員,這既是對其個人能力的認可,也是對巡智科技行業地位的肯定。在巡智科技的未來藍圖中,城市地下管網將不再是“看不見的角落”,而是智慧化管理的核心場景——這或許正是科技改變生活的最佳注腳。
對話校友
長沙晚報:您對長沙智慧地下管網建設有何建議嗎?
劉?。洪L沙智慧地下管理已樹標桿——雨花區710公里排水管網實現全域監測,五一商圈人流預警、管廊機器人巡檢等創新實踐領跑全國。建議進一步深化數據融通,打破部門壁壘,如將AR定位與市政平臺結合,實現資產“掃碼即現”;針對老城區管網盲區,推廣三維激光掃描技術,變被動搶修為智能預判;同時聯動高校與企業,孵化智能傳感器等硬科技,探索公益基金反哺社區改造。作為在外游子,愿以技術為紐帶,將上海在地下空間數字化、AI運維等經驗與長沙需求對接,助力構建更安全韌性的城市生命線。
長沙晚報:人工智能加速教育變革,您認為培養適應未來的人才更應注重哪些方面?
劉?。涸谑澜绶秶鷥?,教育領域也面臨著巨大的變革,由于人工智能等科技革命以及全球化等趨勢的不斷深化,導致技術、產業、職業、工具、人的心理等發生巨大變革,教育領域要培養面向未來世界所需的人才,亟需從理念到實踐進行深化改革。基礎教育應該要堅持“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育人理念,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加強人工智能技術與工具的使用與教育,加強學生終身學習、創新能力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