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長沙晚報】揭示生命奧秘,做分子世界的追光者|“校友回湘·杰出校友面對面”專欄


人物名片
方曉紅,湖南師大附中1986屆校友,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杭州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國科學院大學杭州高等研究院分子醫學院執行院長。國家杰青,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主要研究方向為發展高靈敏度的生物醫學分析新方法、細胞信號轉導相關蛋白的活細胞單分子成像和單分子水平相互作用研究、腫瘤標志物的發現與分子診療。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40多篇,獲授權中國專利40多項、國際專利3項。
人物素描
從湘江到錢塘江,方曉紅以“單分子分析”為鑰匙,解碼生命科學的奧秘。這個與微觀世界對話的科學家,將分析化學的高靈敏檢測精度推進到單分子極限。她的故事里藏著中國基礎科研躍遷的密碼。
初春的杭州,天氣與長沙相近。“校友回湘”尋訪組專訪方曉紅的那天,天空晴朗,氣溫舒適。在中國科學院杭州醫學研究所,方曉紅和團隊正忙著解碼更多關于生命科學的奧秘。我們的采訪,從她在長沙求學的故事開始。
受益“另類教育”: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而不是負擔
20世紀80年代的湖南師大附中校園,不時飄蕩著口琴聲。正在讀初中的方曉紅,跟在班級合奏隊伍里,快樂地吹奏著。
“我那時就是南郭先生。”方曉紅笑著談起往事:自己所在的班級是由體育老師擔任班主任的“實驗班”,要求每個學生掌握一門樂器。
方曉紅說:“我們班是附中第一屆‘素質教育實驗班’,從初中到高中,一直是同一批老師教我們。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學校先進的教學理念、老師高超的教學水平,還有對教書育人的深厚情懷。”
在她的印象中,那時的老師很注重啟發式教學,讓大家感覺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而不是一種負擔,知識也在不知不覺間被掌握了。
數學老師很特別。有一次,班級搞數學競賽,有一道題方曉紅因“非常規解法”而被判錯。她找到老師爭論,老師經過推敲,馬上打了紅勾,改判滿分。
體育老師經常督促學生去做各種體育運動。即使到了高二以后,甚至學生自習時間,我們也會被喊去操場鍛煉身體。
影響最大的還是化學課的“自由發問時間”。“老師講課過程中,隨時允許學生‘打斷’,大家就自己的困惑,與老師和同學聊得火熱。”這種開放氛圍讓她迷上化學,并將其作為畢生的追求。
“六年的學習生涯給我的人生打下非常好的基礎,不僅是知識方面的,還有身體方面的。”方曉紅說,到了大學,自己的體育課經常是滿分,還拿過多個比賽項目的冠軍,學習也好,每年都是學校的“三好標兵”。
堅持“長期主義”:將先進技術用于疾病的精準診療
1986年,方曉紅考入武漢大學化學系,本科畢業后考進北京大學化學系,一舉拿下碩士和博士學位。隨后,她前往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深造。2001年,學成回國后,她先后主導和參與多個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翻開方曉紅的履歷,“堅持長期主義”是最好的詮釋。經過20多年的持續深耕,她在單分子分析化學研究領域取得了系統性、創新性成果。
“我的主要研究工作,簡單點說,就是要更好地了解在生命體系里,重要的功能分子是怎么工作的,它的機制是什么?一旦發生疾病,我們知道該用什么更有效的方式去干預。”方曉紅說。人體由各種生物分子組成,從單個分子層面去研究疾病發生時一些關鍵分子的變化,理解疾病的起源和發展,能夠為患者提供量身定制的治療、預防方案,這也是未來醫學發展的一大方向。
為此,她和團隊從三方面發力,先是實現復雜生命體系里單個分子的信號檢測,了解不同分子的行為和特性;然后利用分子的行為和特性,研究發現包括疾病在內的生命過程新機制;最后把這些先進的工具和技術,用到疾病的精準診療中,造福患者。
在方曉紅的科研版圖里,每個蛋白質分子都是亟待破譯的“摩斯密碼”。雖然基礎研究旅途漫長,但她對未來充滿信心。“我們應該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我們必須相信我們的天賦是用來做某種事情的,無論代價多大,這種事情必須做到。”這是居里夫人的名言,也是方曉紅的座右銘。
對話校友
長沙晚報:人工智能時代,現在的學生應該如何去適應新變化?
方曉紅:怎么樣找到個人的興趣愛好,然后長期堅持下來,非常重要。現在我們國家處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階段,創新的信心和信念也很重要,建議年輕人更多想著怎么去創造知識,在思維上更加開放,更有批判精神和原創意識。同時,大家的壽命在延長,工作時間也越來越長,不要急于一時,在緊張學習的同時,一定要注意鍛煉身體,強健體魄。
長沙晚報:生物醫藥是長沙17條產業鏈之一,您覺得長沙可以從哪些方面發力?
方曉紅:我是湖南大學化學生物傳感與計量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的委員,除了經常回長沙開會還有項目合作。在生物醫學方面,長沙有非常好的基礎。長沙過去給大家的印象是一座制造業發達的城市。生物醫藥產業跟制造業有一些區別,在基礎研究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同時可以考慮給生物醫藥產業一些傾斜的人才政策,這樣會吸引更多的人才匯聚到長沙。
原文鏈接:https://www.icswb.com/default.php?mod=newspaper_article&a=detail&newspaper_article_id=1822180&newspaper_version=v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