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長沙晚報】扎根時代沃土 育見未來之光


譚琳靜 張炎炎
岳麓山下,湘水之畔,一所跨越120年時光的學府正以其深厚的底蘊與創新的姿態,持續書寫著中國基礎教育的新篇章。
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以下簡稱“湖南師大附中”)自1905年禹之謨先生創辦“惟一學堂”起,便承載著湖湘文化敢為人先的精神血脈。從戰火紛飛中秉持“教育救國”理念,到如今勇擔教育強國的歷史使命,這所百廿名校始終以“公、勤、仁、勇”為校訓,以培養“民族復興之大器”為己任,以附中答卷為時代作答。
在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中,基礎教育被賦予了更為意義深遠的歷史使命——為培養高素質拔尖創新人才奠基。自2015年起,湖南師大附中啟動了創建研究型高中的卓越計劃,開展了學術治校、研究育人的十年教育改革求索,在傳承中創新,在變革中堅守,構建起學術性、創新性、實踐性深度融合的卓越育人體系,成為基礎教育領域的改革先鋒,為新時代教育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實踐樣本。
新定位 從大學預備役到創新鏈起始端
2025年,當以DeepSeek為代表的前沿科技浪潮席卷而來,引發全社會對教育價值進行深刻反思與重新審視時,4月的湖南師大附中校園里,一場別開生面的創新實踐正在悄然上演:高一學生正在“90后”歷史老師張云禮的引導下,用“三導四學”方式完成“AI歷史數字人”項目。學生們分組協作,讓著名詩人王維、學校創始人禹之謨先生等以“智能體”的方式“復活”,和師生在課堂上穿越時空對話。這個項目最為核心的是嚴謹的歷史資料甄選和把關,需要學生做大量課堂之外的研究和討論。這種將研究基因注入學習全鏈條并成為日常的學習方式,正是學校多年來深耕“研究型高中”建設結出的累累碩果。
時光回溯至2015年,以倡導“時時在研究、處處有研究、人人都研究”的“研究型高中”建設為抓手,湖南師大附中毅然踏上一條從優秀走向卓越、實現跨越式發展的自我革新之路。在學校黨委書記謝永紅看來,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布局和建設教育強國的新征程中,湖南師大附中十年的求索揭示了基礎教育在新時代背景下的新定位——基礎教育不應僅是大學的預備役,而應是創新鏈的起始端。
“這是一場創新人才培養的前移革命,附中必須以實際行動來響應國家戰略。”謝永紅介紹,十年來,學校利用大學附中和地處大學科技城的優勢,不斷深化與高校合作,已有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70多所高校授牌湖南師大附中為“優秀生源基地”。
今年3月,學校與湖南大學正式簽署《共建化學創新實驗室協議》,雙方開啟深度合作新篇章。此前,學校已憑借卓越的戰略眼光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南開大學等多所知名高校成功共建創新實驗室、開展師資協同培養等,構建起大學和中學教育有機銜接、貫通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新模式。學校還與高校探索大學選修課程“前置培養”,開辦高??茖W營等,推動學科前沿知識與基礎教育深度融合,為學生打開通往科學前沿的大門。
在學科競賽領域,湖南師大附中堅守“育人比奪牌更重要,科學精神比解題更重要”的教育初心,精心構建“金字塔型”競賽培養體系:既注重在普及層廣泛激發學生對學科競賽的興趣,廣撒科學的種子,又強調為拔尖層學生提供個性化、精準化指導,助力其茁壯成長。過去十年里,學校入選丘成桐領軍計劃、湖南省英才計劃及學科奧賽國家代表隊、國家集訓隊、省代表隊人數連年居全省第一,在國際學科奧賽中勇奪36枚金牌,獎牌總數位居全國前列,“金牌搖籃”享譽全國。
在打造素質型、能力型、實踐型、生涯型競賽教育過程中,以生物競賽教練黃俊為代表的國際奧賽金牌教練團隊,不僅傳授學生高超的解題技巧,更將嚴謹治學的態度、勇于探索的精神深深根植于學生心中:物理競賽生陳家駿因字跡工整、條理清晰,每一步演算都堪稱范本的寶藏筆記走紅網絡;國際數學奧賽金牌得主梁行健歷經無數次考試失利卻始終堅持不懈、砥礪前行,收獲比金牌更重要的堅韌品質;生物奧賽生楊致憑借教練團隊量身定制的“輪椅備考計劃”帶傷參賽并勇奪全國第三;劉思圻從沉迷大學教材到回歸基礎,最終以理論與實驗雙優成績晉級……無一不彰顯著學校獨特而卓越的競賽育人理念——要把奧賽從競技場變成育人池,而這正是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本質的回歸。
“競賽的意義不僅在于獲獎,更在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能力。”在學校科技創新中心主任李湘黔看來,深基礎、寬視野、強能力、高素質的科學教育工作,才是附中“金牌搖籃”的制勝秘訣。學校面向全體學生,以基礎課程、拓展課程、卓越課程三級課程為抓手,通過實施“研究型學習進階計劃”,為所有學生精心搭建起一座創新能力培養的橋梁。
據統計,過去十年間,湖南師大附中學生獲市級以上科創、研究性學習等獎項超4000人次,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30多人次。值得格外關注的是,根據跟蹤統計,該校畢業生在大學階段發表SCI論文的數量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7倍。
新構建 將研究基因注入育人全鏈條
今年2月,謝永紅與校長黃月初的專著《研究型高中建設理論探究與實踐探索》正式出版,標志著學校歷時十年的研究型高中建設目標正式達成。
“這是一場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黃月初說,當傳統教育教學方式逐漸導致學生創新能力后勁不足時,湖南師大附中的校領導層清醒意識到,必須以打破“優秀陷阱”、自我革命破局,“研究型高中”建設隨即展開。
《湖南師大附中研究型高中建設方案》明確提出“培育研究型學生,為拔尖創新人才奠基”的目標,這一方案打破傳統中學教育框架,將“研究”基因注入學校治理、課程教學、教師發展、學生成長的全鏈條。
學校治理是教育改革的有力保障。學校管理層以研究性思維做教育教學管理,以師生發展為要,借鑒現代企業管理方式,不斷提高管理效能,促進學校的高質量發展。在學校,書記校長推門聽課非常普遍,為的就是及時掌握一線實際情況,因時而變,科學育人。
課程教學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載體。副校長蘇建祥介紹,學校精心構建“一線二研三導四學”研究型課程,打造以問題研究為核心創設的研究型課堂。過去十年間,學生累計完成研究性課題3800余項,實現“每個問題都是研究起點,每間教室都是創新工場”。
教師發展是教育變革的關鍵力量。學校全力實施“研究型教師”培養工程,通過禹之謨教師研究院助力教師完成從“知識傳授者”到“學術引導者”的華麗轉身。十年數據見證蝶變:教師圍繞研究型教育的教學課題超過80%,出版著作、教材96種,發表論文超過800篇,年均發表論文數量從2015年的32篇攀升至2024年的127篇;承擔國家級課題數量增長5倍,實現了質的飛躍;9個學科建成省級名師工作室,成為學科教學與研究的高地,形成了“以研促教、以教哺研”的良性循環。
學生成長是教育改革的閃耀成果。學校全面關注學生發展的高度、長度、寬度、深度,以核心價值鑄魂、素質導向固本、科學教育賦能、問題探究培根。春漫桃子湖時,同學們來到大自然中實地測量,將書上的勾股定理、中位線變成現實場景里的模型構建;麓山楓葉紅遍之際,同學們開啟“麓山尋陵”項目,用腳步丈量英雄之山的高度,用無人機繪制尋陵地圖致敬前人。他們深情寫道:“附中真正教會我們:真實答案在書外,思想誕生在路上。”
新價值 讓教育回歸人的完整性
在當下教育環境中,當一些學校仍被“教育內卷”裹挾前行時,湖南師大附中率先實現了價值坐標的轉換和引領——讓教育回歸人的完整性。
學校30年來雷打不動地組織學生“學工、學農、學軍”:高一進軍營,培養堅韌意志與家國情懷;高二下農村,深入田間地頭,投身鄉村振興;高三進企業,參與經濟社會發展,明確職業方向,規劃未來人生。同時,與28個青少年科普館建立合作,積極組織開展社區服務、志愿者服務,豐富學生的社會閱歷,鑄造服務社會責任心。
十年來,學校特色科學實踐活動不斷涌現。據統計,僅2024年學校單學期就產生了646個綜合實踐課題,涵蓋鄉村實踐調研、城市實踐調研、跨學科融合、研究性學習、學科科學考察等五大領域實踐活動。
2024年,在“跟著地理老師去科考”的暑期實踐活動中,地理名師向超帶領著百名師生從陜西到寧夏展開科考,鄧佳琦同學了解到人們為保護黃土高原一片完整草原生態系統所付出的艱辛后感嘆:“前人難以想象,這片曾經的傷痕之地竟成為寧夏人心中的‘阿勒泰’。”劉文佩同學則感嘆沙漠科研工作中鑄就的“沙坡頭精神”:“用腳步和藍色星球對話,自由就在其中。”
無藝體,不附中。湖南師大附中體美中心主任譚偉介紹,學校有體育節、藝術節、科技節、社團節四大節,讓學生在美的熏陶中不斷提升審美素養,在體育鍛煉中錘煉堅韌不拔的品格。2023年,17歲的徐卓媛成為中國最年輕的從南坡登頂珠峰的攀登者,驕傲地把校旗插到了峰巔,半年后,她又站在乞力馬扎羅之巔迎接新年的第一道曙光;2022年,“拳擊小子”彭湖在高考前抽空參加長沙拳擊挑戰賽,奪得成人男子60公斤級冠軍,半個月后又取得638分的高考成績,他說:“是體育讓我學會了時間管理和抗壓,這是刷題給不了的能力。”
“卓越不是單一賽道的沖刺,而是多元生命的綻放。當知識的學習與生命的體驗真正交融,教育便能真正抵達‘人’的深處。”副校長廖強說,學校曾對1006名畢業生做回訪調查,學校大課間以最高票當選為在校“最快樂時光”,這折射出教育最本真的模樣:在陽光下奔跑的少年,比試卷上的分數更接近教育本質。
新生態 從卓越“獨木橋”到教育共富“立交橋”
在當下復雜的教育生態中,任何一所名校的改革之路,都會面臨更深層次的追問:當研究型教育需要更多資源投入時,如何避免新的教育分層?在追求卓越的同時,又如何承擔使命,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在破和立之間,湖南師大附中的解題思路頗具啟示:十年來,作為全國首批“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示范校”,學校肩負起探路者的使命,開發的《研究性學習質量標準》被多個省份借鑒學習;“跨學科主題學習”案例憑借其創新性與示范性成功出版,成為全國跨學科教學的典范;勞動教育課程體系以其科學性、系統性和實踐性,全體學生100%的參與率成為全國典范。
自2015年成立教育集團以來,湖南師大附中積極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已成功建設合作學校22所,對口幫扶邊遠地區、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學校50多所,因幫扶成效顯著,被評為“全國學校對口支援工作先進單位”。學校通過向這些學校輸出優質人才、先進制度和優秀文化,為教育現代化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范式。同時,學校積極融入國際教育舞臺,加入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世界頂尖中學聯盟,向全世界講述精彩的中國教育故事,助力提升中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
站在百廿榮光的歷史坐標上,學校校史墻上那些熠熠生輝的名字無不在昭示——教育的終極價值,不在于解答了多少問題,而在于培養了多少追問者。在建設教育強國的偉大征途中,湖南師大附中以深厚的“湖湘基因”為鮮明底色,勇立潮頭,積極探索,精心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湖湘方案”——當教育不再用“標準答案”束縛思維,當校園成為創新萌芽的沃土,當更多學校開始將“研究”注入育人全鏈條,中國基礎教育的星辰大海,終將托起民族復興的巨輪。
數說十年
學科競賽
國際奧賽金牌10枚、銀牌4枚、洲際金牌4枚,國際金牌總數達36枚(1991年至今),居全國前列
教學成果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3項,省級教學成果及科研成果獎特等獎2項、一等獎4項
科研實力
“十三五”“十四五”連續2次獲評湖南省唯一“教育科學研究基地”,承擔國家級課題、省級教改項目數量在全省領先
教育輻射
建設合作學校22所,對口幫扶邊遠地區、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學校50余所
榮譽榜單
斬獲全國文明校園、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等國家級榮譽10余項
原文鏈接:https://www.icswb.com/default.php?mod=newspaper_article&a=detail&newspaper_article_id=1822362&newspaper_version=v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