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湖南教育新聞網】性教育不可怕,怕的是孩子不懂性知識
6月1日,這場特殊的“一站到底”發生在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1903班的教室里,“疾病與性行為”——黑板上手書的六個大字正是這節課的主題。完成7道題的挑戰后,全班僅1位同學仍然站立。
“同學們的手中都有一張白紙,上面畫有三個環環相套的圓,請大家在最內圈寫下自己的名字,然后分別在中間圈和最外圈征集5位和10位同學的簽名。”講臺上,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心理教研組組長、心理發展中心主任李志艷向大家布置了一個任務,待所有人填寫完畢后,她公布一則“噩耗”:“學號36號同學‘患’上了一種傳染性很強的性疾病。”
隨著36號同學羞澀起立,同學們樂不可支。緊接著,在李志艷的引導下,中間圈寫有36號名字的同學站了起來,教室里笑聲減弱。最后,當經過“地毯式”搜查,凡是最外圈里寫有已站立者名字的同學也起立后,同學們瞬間安靜了下來,無論是站立者,還是已不到半數仍就座的同學,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換上了一副思考的表情。
就在這時,李志艷又向大家拋出了新的問題:“我們已經大概知曉了性疾病的傳播范圍,那么,可以采取哪樣的舉措來保護自己,同時阻斷性疾病的傳播?”
少去危險場所、戴安全套、服用阻斷劑、及時檢測……面對提問,極少數同學扭扭捏捏地說出了自己的答案。雖是欲說還休,卻不難發現,對于與性相關的信息,同學們模糊中有著幾分了解,但也存在著許多知識誤區。如有同學就認為,艾滋病阻斷劑的作用時間為一周,且一定能實現阻斷。
對于同學們的回答,李志艷從科學的角度一一進行點評,判斷其生效概率,并引導同學們得出共識:“最安全、穩妥的保護措施,應當是避免過早發生性行為。”
“在以往的心理課中,我們首先是講到‘青春的告白’,后面再是講到‘愛情’,最后又談到了‘性愛的條件’。發生性行為需要什么樣的條件?這里就涉及成熟與安全的問題。但對于學生來說,很多人對此沒有基本的概念,所以從去年開始,我們就新增了一節課,就是現在的‘疾病與性行為’。”李志艷介紹,作為學校心理課程的一部分,“疾病與性行為”由心理教師為全體高一年級學生進行分班講授。截至目前,學校高一年級大部分班級均已開講,同學們反響十分熱烈,即便是下課鈴響起,也紛紛要求延長討論時間,許多同學甚至課后跑來向老師單獨請教。
“上好這堂課最大的難點,就是對度的把控。”李志艷坦言,為了追求更好的教學效果,必須增強課堂互動,但互動多了,又難保學生不會口出“狂”言。圍繞這一教學悖論,學校心理教研組進行了深入研討,認為無論學生提出什么樣的問題,老師都不能回避,而是要在群體中去消解。
“我認為閹割可以避免傳播性疾病!”“這位同學提出了一條解決問題的思路,但我想問問在場的所有同學,有誰自愿采用這樣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要想不被性疾病傳染,就要時刻‘壓住槍’!”“這位同學的說法很新穎,但究竟該怎么理解,我們請另一位同學來解讀一下,好不好?”“他的意思是我們要時刻保持克制,想清楚后果。”
在課堂上,面對同學們看似出格的互動回答,李志艷和同事們用智慧一一化解,始終抓牢課堂主線,保持正確節奏。
黃月初:高中開展性教育是教育的剛需
“這樣的一堂課看似講述的是生理相關的知識,某一行為及其后果,但實際上,這是一堂典型的心理課。這樣的課程遲遲不能進入課堂,就是因為我們學校的管理者、老師、學生觀念上難以突破,既感覺羞于啟齒,又擔心講了之后反而帶來負向影響。”湖南省中小學心理健康與生涯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師大附中黨委書記黃月初告訴記者,之所以選擇在心理課程中較為深入的涉及與性相關的內容,是學校根據長期以來的心理教育實踐得出的結論,旨在回應教育的剛需。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學生的生理發育也在提前,和以往比較,學生與性有關的心理也成熟得更早。此外,思想的解放、意識的多元,無疑讓學生們知曉的范圍更廣闊,也更有意愿去探究與性相關的問題。”在黃月初看來,明知有這樣的變化,卻不與學生做正面交流,進行科學引導,“我們的學校教育就失職了。”
“高中階段為什么不能有性行為?我們必須把道理向學生講清楚。”講授“疾病與性行為”應達到什么樣的教學效果?黃月初認為,讓學生全面了解性行為的前提條件及不能過早進行性行為的關鍵原因,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是授課的根本目的所在。
“學生本身是理性的,我們應當通過科學的引導,將理性的思想匯聚成巨大的正能量洪流,讓學生在面對性的問題時,能正確的思考分析,守住底線,從而受益終身。”黃月初說。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anO8EODKSCeRBaS3KLWv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