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前所在位置:
文章內容 / Article Content

湖南師大附中肖莉老師在2019年京湘基礎教育論壇上授課——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二)

發布:語文教研組 來源:未知 日期:2019-11-21 人氣:







 
 
 

教學目標

   1. 運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論世的方法,理解《雜》詩內容和主旨,欣賞其意蘊、情感美。

    2. 比較《詠》與《雜》兩首詩的相同和不同,學會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論世的方法鑒賞中國古典詩歌。

 

 

學情分析

    

高二的學生對陶淵明的詩文比較熟悉,但是囿于之前教材所選詩文都偏向于強調陶厭惡官場、熱愛田園的作品,所以學生對陶淵明的認識就忽略他積極進取的一面,誤認為他回歸田園后就全是幸福快樂。而這首詩歌恰好能彌補學生認識的不足。《雜詩十二首》(其二)選自《中國古代詩歌散文選》第一單元的推薦作品。這一單元主要是學習使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這種方法,學生基本能掌握,難點在于:由于缺乏與詩歌所抒發的情感相關的生活閱歷,學生不能與詩人的內心情感產生共鳴,無法理解詩人思想矛盾的原因。

 

 

教學過程

 

01

 

課題導入

本單元學習了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論世”方法理解詩歌內容和主旨。今天,讓我們一起用這種方法自己去鑒賞詩歌。

先前我們學過陶淵明《歸園田居》《飲酒》等詩,在這些詩歌中,陶淵明基本上是熱愛田園、淡泊名利的隱者形象。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雜詩十二首》其二,這首詩可能會讓我們對陶有更全面的感知和認識。(板書課題作者:雜詩十二首(其二)陶淵明)

 

02

 

學習任務一

“以意逆志”和“知人論世”的方法理解詩歌內容和主旨。

活動一:初讀感知,感受作者情感。

1.朗讀詩歌,感知詩意。(PPT打出詩文)

(自主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白日淪西河,素月出東嶺。遙遙萬里暉,蕩蕩空中景(yǐng)。

風來入房戶,夜中枕席冷。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無予和(hè),揮杯勸孤影。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

念此懷悲悽,終曉不能靜。

2.此詩大約是詩人歸隱后九年(414年)所作,在這首詩中,你讀到了一個怎樣的陶淵明?(請先用一、兩個詞概括,再簡潔地談談從哪些字句讀出來的?)(PPT配樂)

(根據學生回答生成板書:悲悽焦慮(痛苦矛盾)時光易逝(年華易老)、志業無成(有志難騁)、孤獨寂寞。)

 

活動二:通過語言理解詩歌的情、景、理的統一。

學生質疑1.詩歌的前半部分(“白日淪西河……不眠知夕永”)似乎都與主題無關,這八句能否刪除呢?它們在詩中起到什么作用?(10

(PPT出示刪除前八句后,將余下的詩句和原詩歌比較閱讀。品味這八句在原詩歌中的作用。)

參考答案:“白日淪西河,素月出東嶺。遙遙萬里暉,蕩蕩空中景。”前四句觸景生情。日落月出、晝去夜來的自然景象喚起了詩人光陰易逝的感慨。月光萬里的空闊夜景,看似美好,但“遙遙”給人遙不可及之感,“蕩蕩”給人空落落的無依無靠之感。再加上“素月”給人的清冷之感,一個孤獨寂寞、零落無依的老人形象就若隱若現了。為后面直接抒發光陰易逝、有志難騁、孤獨寂寞的悲悽作鋪墊。

“風來入房戶,夜中枕席冷。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這四句借生活感受抒發精神的苦悶。“風來入房戶,夜中枕席冷。”既寫出了季節轉涼的變化,也暗示了詩人生活的苦寒(“環堵蕭然,不避風日”),還形象地寫出了一位失眠者的敏銳感受。“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 “時易”和“夕永”形成一種矛盾張力,時序季節的變換何其快也!而詩人的夜晚卻如此漫長難捱。為什么?因為詩人的憂愁與焦躁使黑夜變得凝定不動。所以這四句通過塑造一個整夜難眠的詩人形象間接地暗示了詩人內心的痛苦悲愁,為直接抒發光陰易逝、志業無成的悲悽之情進一步蓄勢。

所以,詩人光陰虛擲、志業無成、孤獨寂寞的悲悽之情不是突然爆發的,而是從傍晚開始到黑夜,再到天明,不斷觸發、不斷積蓄,不斷反復,直至最后爆發出“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的生命吶喊。沒有前八句的鋪墊和積蓄,情感的抒發就不會這么自然深沉、富有感染力。(缺乏觸景生情,融情于生活感受的閱讀體驗,導致難以讀懂間接抒情的詩句。)

(師生一起ppt配樂朗讀,要求讀出層層積蓄的悲悽之情。

 

活動三 :知人論世,理解詩人思想矛盾的原因。

學生質疑2.陶淵明不是聲稱“性本愛丘山”嗎,為何在辭官歸隱之后仍然覺得痛苦?

(提供背景知識和相關詩文給學生)PPT出示《榮木》節選,以及后期創作時間軸:

先師遺訓,余豈之墜?

四十無聞,斯不足畏

脂我名車,策我名驥。

千里雖遙,孰敢不至!

——《榮木》寫于404年復仕之際 

(翻譯:先師孔子留遺訓,銘刻在心未拋棄。我今四十無功名,振作精神不足懼。

名車名驥皆已備,揚鞭策馬疾馳去。千里路途雖遙遠,怎敢畏難而不至!)

如何絕世下,六籍無一親。

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

—— 選自《飲酒》二十(寫于歸隱之后)

 老師指導:“榮木”就是木槿花,朝開暮謝,花期極短,陶淵明借此表達珍惜時光、銘記孔子遺訓,自強不息的功業追求。這樣積極進取,出仕做官的陶淵明,同學們可能覺得陌生。因為我們教材所選的詩文大都是表達他厭惡官場、熱愛田園的作品。這首詩就寫在他歸隱前一年。其實,即使是歸隱之后的作品,純粹表現田園之樂的是少數。多數作品的主題是多樣的:批判是非顛倒的社會;表現詩人在困頓中的牢騷不平,或反映仕途的險惡;抒發歸隱后有志難騁、世無知音的苦悶,以及自己固守窮節的的信念。所以龔自珍《己亥雜詩》稱:“陶潛酷似臥龍豪,萬古潯陽松菊高。莫信詩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騷》。” (翻譯:千百年來,陶淵明在人們的心目中,就像松和菊那樣的清高。但是,你們可不能相信詩人表面上的平淡恬靜,事實上他的作品風格卻有三分之二像諸葛亮的“梁甫吟”,三分之一是像屈原的“離騷”。)“二分梁甫一分騷”常用來形容那些關心國家大事的知識分子。龔自珍認為陶淵明實際上頗具政治抱負,一心記掛天下蒼生,所言不虛啊。

總結:陶淵明一方面秉承著儒家的積極進取、出仕做官濟天下的志向,這是他作為官宦后嗣、儒家學子、一家之主該有的追求;另一方面又熱愛丘山,崇尚自然的,這是他本性使然,也是深受道家思想和當時社會環境影響的結果。這兩種志愿在當時的社會官場中,就像魚和熊掌一樣難以兼得:選擇出仕,就要放棄人格的獨立、精神的自由和快樂自然的生活方式;選擇歸隱,就要放棄求善立名、建功立業、榮華富貴的機會,忍受耕作的辛勞、生活的拮據,辜負家族的眾望。陶淵明幾仕幾隱,反映了他心里的矛盾,最終選擇歸隱,只是他反復權衡后的取舍,并不等于他就完全放下了儒家建功立業的志向,所以“雜詩”中志業無成的悲傷,就是指儒家濟世無望的悲悽(板書:濟世無望)。尤其是年歲越老,這種生命虛度的憂患意識越深。(“身沒名亦盡,念之五情熱。立善有遺愛,胡為不自竭。”《形影神三首》)

活動四:留意生活,用生活經驗解詩,領會作品主旨。

同學們,換位思考,你會怎么選?你有過這樣兩難的選擇經歷嗎?

(如果學生談不出,可例舉文理分科選擇,或者考場作文套路寫作和個性寫作選擇,這也是以意逆志)

大部分人的選擇是出仕做官,讀理科,套路寫作,為什么呢?為名、為利,為世俗潮流。由此可見出,陶淵明的選擇是從心而發,超越了功名實用,世俗習慣,克制人性趨利,好逸惡勞的一面,這是多么難能可貴啊!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并不標榜自己的與眾不同,反而坦然地把內心矛盾真實的展露給大家,所以蘇軾說他“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古今賢之,貴其真也。” (板書:真實(PPT)

 

現在,讓我們帶著對陶淵明新的理解,再次配樂朗讀詩歌。

 

03

 

學習任務二

比較鑒賞,學會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論世的方法鑒賞中國古典詩歌,加深對詩歌內容和藝術特色的理解。

活動五:比較閱讀阮籍《詠懷八十二首》其一,同是深夜悲傷,借景抒情,思考探究陶的“悲悽”和阮的“憂傷”有何不同? 

參考答案:1.悲傷的具體緣由不同。陶直接交代了悲悽的原因,且都是人生普遍的感受:時光易逝、志業無成、世無知音;阮對憂傷的原因隱而不發,令人費解。2.悲傷情感所借助意象特點不一樣。陶入詩的意象都是常見的自然景物和生活事物,且大都是白描式的。如,白日、素月、東嶺、西河、風、房戶、枕席、深夜不眠的飲酒人等,所以讀來樸實自然,情感容易引起共鳴;阮入詩的意象大都是具有鮮明個性的,具有象征意味的動景,如:野外號叫的孤鴻、北林飛翔的夜鳥、深夜不眠的彈琴者等,給人一種隱晦復雜、躁動不安感。

這種差別既跟社會環境有關(阮籍所處的是司馬氏專權的高壓社會,阮籍是司馬集團拉攏的重要名士,身處政治漩渦,處境更為兇險,一不小心,就可能有殺身之禍,嵇康被殺就是一個慘痛的例子;陶淵明處于東晉末年的亂世,他的名氣不如阮籍,一直遠離政治中心,辭官后的生死之虞和精神壓力都弱于阮籍),也跟二人的人生道路的選擇態度有關(阮籍對皇權伸出的橄欖枝是半推半就的猶豫、曖昧態度;陶淵明對官府征召是徹底斷絕的態度),還與二人的性格和藝術風格有關。(一個婉曲隱晦,一個樸素自然)(板書:自然)

蘇軾評價陶淵明的詩歌“吾于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PPT),陶淵明是蘇軾的唯一詩人偶像,地位超過李白杜甫,什么原因呢?“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 就是看起來簡單質樸,內里是豐富深刻的。

學生配樂齊讀回味。要求:通過朗讀,再次感受詩人樸實文字下的深沉的悲慨。

課堂小結: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不僅認識到一個淡泊名利的隱士陶淵明,也認識到一個渴望建功立業的儒家學子陶淵明;陶淵明不僅為中國人建立了一座美麗的精神桃花源,而且用樸素自然的文字告訴我們,走進這座桃花源,需要付出的真是代價!

 

04

 

課后作業

閱讀寫作:閱讀陶淵明各個時期的詩歌,思考他是如何做到“儒道互補”的?(800字以上)

 

05

 

板書設計

 

 

雜詩十二首(其二)

補充閱讀資料

 

【課文】

白日淪西河,素月出東嶺。

 遙遙萬里暉,蕩蕩空中景 。

風來入房戶,夜中枕席冷。

 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 。

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 。

 念此懷悲悽,終曉不能靜。

 

【背景知識】

陶淵明出生于東晉一個官宦世家。曾祖父陶侃,官至八州都督,封長沙郡公。外祖父孟嘉是晉代名士,祖父做過太守。

陶淵明八歲時父親去世,家境逐漸沒落。無親兄弟,只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妹妹。“幼稚盈室,瓶無儲粟”。振興門庭,扶老攜幼的職責系于一身。    

陶淵明自幼修習儒家經典,有猛志,不同流俗,曾經渴望建功立業。

東晉到南朝這段時間,政壇風云變幻,官場黑暗腐朽。

陶淵明質性自然,閑靜恬淡,不貪慕榮華富貴和權勢。

29歲至41歲的十一年時間曾多次出仕,又多次歸隱,最后于405年在彭澤縣令上辭官歸隱,過起躬耕田園、生活拮據的隱居生活。后雖多次被征召,再未出仕。

《榮木》寫于404年又一次應召(應劉裕鎮軍將軍府的參軍)出仕之際;《歸去來兮辭》寫于405年最后一次辭官歸隱之際;《歸園田居》六首,寫于406年歸隱后的第二年;《雜詩》十二首約作于414年,歸隱后的第九年;《飲酒》二十首大致寫于歸隱之后。

 

【補充閱讀】

榮木(并序)——寫于404年復仕之際

(序)榮木,念將老也。日月推遷,已復九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采采榮木,結根于茲。晨耀其華,夕已喪之。
人生若寄,憔悴有時。靜言孔念,中心悵而。
采采榮木,于茲托根。繁華朝起,慨暮不存。
貞脆由人,禍福無門。非道曷依?非善奚敦?
嗟予小子,稟茲固陋。徂年既流,業不增舊。
志彼不舍,安此日富。我之懷矣,怛焉內疚!
先師遺訓,余豈之墜?四十無聞,斯不足畏。
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

 

翻譯:《榮木》這首詩,是為感念衰老將至而作。日月更替,時光流逝,又到了木槿花盛開的夏季。我在孩童時,已經接受了修齊治平的儒學之道,可如今頭發已經斑白,卻還是沒有什么成就。

當夏盛開木槿花,泥土地里把根扎。

清晨綻開艷麗色,日暮凋零委泥沙。

人生一世如過客,終將枯槁黃泉下。

靜思默念人生路,我心惆悵悲年華。

當夏木槿花開盛,于此扎根長又深。

清晨繁花初怒放,可憐日暮竟無存。

堅貞脆弱皆由己,禍福哪得怨別人。

圣賢之道當遵循,勤勉為善是本心。

嘆我無德又無能,固執鄙陋天生成。

匆匆歲月已流逝,碌碌學業竟無增。

我本立志勤求索,誰料沉溺酣飲中。

每念及此心傷痛,慚愧年華付東風。

先師孔子留遺訓,銘刻在心未拋棄。

我今四十無功名,振作精神不足懼。

名車名驥皆已備,揚鞭策馬疾馳去。

千里路途雖遙遠,怎敢畏難而不至!

 

歸去來兮辭(序)

——寫于405年歸隱之際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于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歸園田居六首(其一)

——寫于406年歸隱后第二年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飲酒二十首(其九)

——寫于歸隱之后

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

問子為誰與?田父有好懷。

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

“襤褸茅檐下,未足為高棲。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

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

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

 

【翻譯】

清早就聽敲門聲,不及整衣去開門。請問來者是何人?善良老農懷好心。

攜酒遠道來問候,怪我與世相離分。“破衣爛衫茅屋下,不值先生寄貴身。

舉世同流以為貴,愿君隨俗莫認真。”“深深感謝父老言,無奈天生不合群。

仕途做官誠可學,違背初衷是迷心。姑且一同歡飲酒,決不返車往回奔!”                                                                           

 

 

 

京湘論壇簡介

 

    11月11日—13日,2019年京湘基礎教育論壇在湖南省長沙市舉行。基于京湘兩地教育界的上下共識,本屆論壇將主題聚焦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推進教育現代化”,并以“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系列文件精神,深入推進京湘兩地中小學課程改革,加強兩地先進教育理念、辦學模式和優質教育資源等融通共享,深化立德樹人,促進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和師德師風建設”為宗旨。來自京湘兩地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的各學科教師,校長園長、主管教學的副校長副園長,省市縣區學科教研員1700多人參加本屆論壇。論壇期間,京湘兩地基礎教育工作者齊聚一堂、切磋交流、觀摩研討,共謀兩地教師隊伍建設發展合作、融通共享之策。
 
本屆論壇由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和北京市朝陽區教育委員會聯合主辦,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長沙市教育局、北京教育學院朝陽分院聯合承辦,長沙市一中、長沙市雨花區教育局、湖南省人民政府直屬機關第一幼兒園協辦。論壇包括主論壇,分論壇(校長園長論壇、教師論壇、教研員論壇),及學前、小學、初中、高中四個學段十二門學科的現場課堂教學展示與觀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