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前所在位置:
文章內容 / Article Content

2017師大附中高三語文二模試卷

發布:語文教研組 來源:未知 日期:2018-05-18 人氣:

湖南師大附中2018屆高考模擬卷(二)
語 文
命題人:謝朝春 劉海濤 吳彩霞 曾文峰 厲行威 丁中一
  審題人:厲行威 謝朝春 劉海濤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中國書法的歷史,幾乎就是一部歷代書法家對《蘭亭集序》不斷闡釋的歷史?!短m亭集序》被認為是中國書法界一座無法逾越的高峰,盡管與之相隨的是,《蘭亭集序》的真偽之辨從來沒有消停過。
最早提出質疑的是宋代學者,而較有說服力的是清末曾經當過慈禧太后秘書的李文田。他工書善畫,學問淵博,是嶺南“碑派書法”創始人。他愛好金石收藏,精于鑒別。他通過多年考辨,認為《蘭亭集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
1965年夏,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在《文物》雜志上,發表了《從王謝墓志出土論〈蘭亭集序〉的真偽》一文。他基本上重復了李文田的兩個論點,認為從年前南京出土的王謝墓志(晉代)來看,《蘭亭集序》失去了晉人慣用的帶有隸書筆意的筆法,因此斷定它不是晉代遺留下來的作品。其次,從文章的內容來看,作者是在王羲之所作《臨河序》的基礎上加工而寫成的。因為,文章前半部描寫歡快之情,寫得很流暢,后半部突然悲痛起來,這與晉人達觀以及王羲之本人性格大相徑庭,故值得懷疑。據此,郭沫若推斷《蘭亭集序》乃是一贗品,并非王羲之的作品。
郭文發表后,立即引起了軒然大波。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高二適寫了《〈蘭亭集序〉的真偽駁議》一文,提出了與郭文針鋒相對的觀點。該文認為,唐初各大書法家如歐陽詢、虞世南等都在學王帖,而唐太宗也酷愛王之書法,我們沒有理由否定唐初書法家的鑒別能力。其次,若以東晉書法當接近于隸書,而《蘭亭集序》卻是行書,因此就懷疑《蘭亭集序》非晉人之作,這是方法論的錯誤。王字本身有發展過程,它脫胎于舊時代而又高于舊時代,向行書方面發展,故王羲之被稱之為“書圣”,其理由即在此也。再者,從美學的觀點上看,《蘭亭集序》書法、文思之瀟灑、飄逸,與東晉士族的風貌也相吻合。因此,《蘭亭集序》為晉代王羲之手筆。
值得欣慰的是,“蘭亭論辯”沉寂多年之后,新出土的文物為考證傳世《蘭亭集序》真偽提供了新線索。1998年6月,在南京市東郊發現一處罕見的六朝古墓葬群,其中二號墓室前部出土有兩方極為珍貴的磚質墓志,在全國引起轟動。該墓為東晉名臣高崧及其夫人謝氏的合葬墓。高崧卒于公元366年,夫人謝氏卒于公元355年,而王羲之卒于公元361年??梢哉f,他們生活在同一時代。這兩塊墓志上寫有“晉侍人、建昌伯、廣陵人高崧”等字,雖仍有由隸入楷的痕跡,但已與現代意義上的楷書十分相近。高崧墓志作為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楷書實證資料,在中國書法史上意義重大。在南京周邊,還有三十塊左右墓碑,東晉墓碑出土地點也不只是南京,還有在丹陽、馬鞍山出土的。這些考古發現表明:從書體上來看,六朝的書體在轉型之中,即由隸到楷的重要演化階段,多種書體并存是合情合理的。東晉時期不僅只存在隸書,而且行楷或隸楷兼有。這就糾正了過去“晉代不可能出現楷書、草書”的說法。這些考古發現完全推翻了李文田、郭沫若的基本論點,也為《蘭亭集序》的真偽之爭畫上了一個句號。
(摘選自劉孟達《〈蘭亭集序〉真偽之謎》,有刪節)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C)
A.《蘭亭集序》是中國書法界一座無法逾越的高峰,中國書法的歷史就是一部歷代書法家對它不斷闡釋的歷史。
B.郭沫若基本重復了李文田的觀點,認為《蘭亭集序》是贗品,并非王羲之的作品,也沒有提供新的考證線索。
C.南京東晉高崧墓志等的出土,為《蘭亭集序》的真偽之爭提供了重要佐證,證明了郭沫若的基本觀點是錯誤的。
D.《蘭亭集序》中王羲之把“覽”字寫成“攬”,是他為了避諱曾祖父王覽而為之,這也佐證了《蘭亭集序》是王羲之所作。
1.C[A.原文為“中國書法的歷史,幾乎就是一部歷代書法家對《蘭亭集序》不斷闡釋的歷史”,選項中少了“幾乎”,表達不準確。B.“也沒有提供新的考證線索”不正確。郭沫若是從當時南京出土的王謝墓志(晉代)來推斷的,這是一條新的考證線索。D.說法雖然有一定道理,但選文中未提及,屬“無中生有”。]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D)
A.文章提到質疑《蘭亭集序》真實性的有宋代學者和清代的李文田,既為引出郭沫若的觀點作鋪墊,也印證了關于《蘭亭集序》的真偽之辨從來沒有消停過的觀點。
B.高二適的文章是從三個方面來分析的:一是沒有理由否定唐初書法家的鑒別能力;二是懷疑《蘭亭集序》非晉人之作是方法論的錯誤;三是從美學的觀點分析。
C.文章最后一段以許多考古發現的文物為依據,完全推翻了李文田、郭沫若等人認為《蘭亭集序》不是王羲之作品的觀點,論據確鑿,論證充分,顯得真實可信。
D.為了證明《蘭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作品,本文先破后立,先擺出李文田、郭沫若兩位重量級人物的觀點,從反面來突出默默無聞的高二適的觀點,論證雄辯有力。
2.D(本文只是一篇介紹“《蘭亭集序》真偽之謎”的文章,目的不是為了證明《蘭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作品。先擺出李文田、郭沫若兩位重量級人物的觀點,也不是從反面來突出默默無聞的高二適的觀點,只是客觀介紹而已,也談不上具有“論證雄辯有力”的效果。)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B)
A.清代的李文田是嶺南“碑派書法”創始人。他工書善畫,學問淵博,并且愛好金石收藏,精于鑒別。因此他認為《蘭亭集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的說法是可信的。
B.郭沫若認為《蘭亭集序》失去了晉人慣用的帶有隸書筆意的筆法,因此斷定它不是晉代遺留的作品,如果南京高崧墓志等沒有被發現,他這種說法還是有道理的。
C.南京高崧墓志是我國最早的楷書實證資料,墓志上字體是由隸入楷的轉變時期字體,且已與現代意義上的楷書十分相近,對研究我國書法發展史很有價值。
D.高崧墓志的發現在書法史上意義重大,它證明了六朝的書體處在轉型之中,六朝多種書體并存是合情合理的,東晉時期不僅只存在隸書,而且行楷或隸楷兼有。
3.B(A.原因不充分,推理不正確。C.“南京高崧墓志是我國最早的楷書實證資料”表達不準確,應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楷書實證資料”;“墓志上字體是由隸入楷的轉變時期字體”也不準確,原文是說“仍有由隸入楷的痕跡”。D.只有高崧墓志不能證明后面的觀點,還應包括“在南京周邊發現的三十塊左右墓碑,還有在丹陽、馬鞍山出土的東晉墓碑”等一些考古發現。)
(二)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14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秋  天
李廣田
現在是秋天了,和春天比較起來,春天是走向“生”的路,然而這卻使我感到大大的不安。為什么聽了街巷的歌聲便停止了工作?為什么聽到了雨滴便跑出了門外?一枝幼芽,一朵濕云,為什么就要感到了瘋狂?它鼓作得我太不安定了。我不愿意說秋天是走向“死”的路,我寧可以把“死路”加給夏天。而秋天,比較起春與夏來,我說它更像是走向“生”路的。我將說那落葉是為生而落,枝條里面正在醞釀著生命之液。而它們的沉著的力,它們的為了將來,這使我感到了什么呢?這樣的季候,是我所最愛的了。
但是比較起冬天來呢,我卻偏愛了秋。我幾乎說不出秋比冬為什么更好,也許因為那枝頭的幾片黃葉,或是那籬畔的幾朵殘花,在那些上邊,是比較冬天更顯示了生命,不然,是在那些上面,更使我憶起了生命吧,一只黃葉,一片殘英,那在聯系著過去與將來吧。
在我,常如是想:生活大非易事,然而也許正因為艱難才有著意義吧。而所謂“好生惡死”者,我想并非說是:“我愿生在世上,不愿死在地下。”如果不甚荒謬,我想該這樣說:“我愿走在道上,不愿停在途中。”死不足怕,更不足惡,可怕而可惡的,而且是最無意味的,還不就是那停在途中嗎?這樣,所謂人生,是走在道上的了。前途是有著希望的,而且路是永長的。希望小的人是有福了,因為他們可以早些休息,然而他們也最不幸,因為他們停在途中了,那干脆不如到地下去。而希望大的人呢,他們也是有福的嗎?他們是更不幸的,然而人間的幸與不幸,卻沒有什么絕對的意義,誰知道幸的不幸與不幸之幸呢。路是永長的,希望是遠大的,然而路上的荊棘呀,手腳的不利呀,這就是所謂人間的苦難了。但是這條路是要走的,因為人生就是走在道上啊,真正嘗味著人生苦難的人,他才真正能知道人生的快樂。
人生是走在道上,希望是道上的燈塔,但是,在背后推著前進,或者說那常常在背后給人以鞭策的是什么呢?讓我們來看看這秋天吧!實在的,不知不覺地就來到秋天了,紅的花已經變成了紫,紫的又變了灰,而灰的這就要飄零了,一只黃葉在枝頭搖擺著,你會覺到它即刻就有墮下來的危機,而當你踽踽地踏著地下的枯葉,聽到那簌簌的聲息,忽而又有一只落葉輕輕地滑過你的肩背飛了下來時,你將感到了什么呢?也許你只會念道,“落了!”等你漫步到曠野,看見那連天衰草的時候,你也許只會念道,“衰了!”然而,朋友們,你也許不曾想到西風會來得這樣早,而且,也不該這樣凄冷吧,然而你的單薄的衣衫,已經是很難將息的了。懣怨時光的無情是無用的,而更可怕的還是人生這件事故吧。到此,人不能不用力地翹起了腳跟,伸長了頸項,去望一望那“道上的燈塔”。
我真不愿看見那一只葉子落了下來,但又知道這葉落是一回必然的事,于是對于那一只黃葉就要更加珍惜了,對于秋天,也就更感到了親切。當人發現了自己的頭發是漸漸地脫落時,不也同樣地對于頭發而感到珍惜嗎?同樣的,是在這秋天的時候來意味著我們的生活。春天曾給人以希望,秋天所給的希望是更悠遠些,而且秋天所給與的感應是安定而沉著,它又給了人一支恐怖的鞭子,因為人看了這位秋先生的面容時,也不由得不自己照一照鏡子了。
給了人更遠的希望,向前的鞭策,意識到了生之實在的,而且給人以沉著的力量的,是這正在凋亡著的秋。我愛秋天,我對于這荒涼的秋天有如一位多年的朋友。
一九三〇年十二月
(選自《李廣田文集》,有刪節)
4.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C)
A.作者偏愛了秋,從自身的感受出發,將秋描寫成一位故友,并借此找到一種不“停在途中”的前行的力量。
B.行文用“一只黃葉”重現的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了秋天黃葉聯系著過去與將來,以及它帶給人的緊迫感。
C.文中對比寫兩種人,希望小的人“有福”,希望大的人無福,明知路永長,還是要走在道上,因而是不幸的。
D.文章將一代青年的苦悶融進有關“黃葉”的描寫和思考,進而引發對秋的贊美,文章基調是積極向上的。
4.C(說“希望大的人無福”,無依據。據原文,作者提出希望大的人“是有福的嗎”的設問,通過知曉“路是永長的,希望是遠大的”,始終“走在道上,真正嘗味著人生苦難,才真正能知道人生的快樂”等的辨析,可知經歷了不幸,最終才是“快樂”的,也間接回答了希望大的人其實是真有福的。)
5.文章以“秋天”為題,開篇為什么寫到春天、夏天和冬天?(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采用先抑后揚的手法,(1分)將秋與春夏冬進行對比,先后寫出對春天太過“瘋狂”、夏天應是“死路”、冬天較少顯示了生命的不同感受;(2分)凸顯對秋的偏愛,揭示秋在“醞釀著生命”的同時,更顯示著“沉著的力”。(2分)
6.作者為什么說秋天“又給了人一支恐怖的鞭子”?請簡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此說富有哲思。在作者看來,黃葉代表秋來早,又見自己頭發脫落,使人油然而生時光無情、人生被鞭趕的危機感。(3分)秋天聯系著過去與將來,人走在道上希望就在,秋天又到來,讓人覺得像是被它沉著的力量鞭策著朝希望前行。(3分)
(三)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
材料一 目前迅猛發展的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網絡安全、大健康等新經濟領域都出現人才供給不足現象,暴露出我國工程教育與新興產業和新經濟發展有所脫節的短板。
雖然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工程教育,但是工科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不清晰,工科教學理科化,對于通識教育與工程教育、實踐教育與實驗教學之間的關系和區別存在模糊認識,工程教育與行業企業實際脫節太大,工科學生存在綜合素質與知識結構方面的缺陷。
未來新興產業和新經濟需要的是工程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復合型“新工科”人才,他們不僅在某一學科專業上學業精深,而且還應具有“學科交叉融合”的特征;他們不僅能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去解決現有的問題,也有能力學習新知識、新技術去解決未來發展出現的問題,對未來技術和產業起到引領作用;他們不僅在技術上優秀,同時懂得經濟、社會和管理,兼具良好的人文素養。新經濟對人才提出的新的目標定位與需求為“新工科”提供了契機,新經濟的發展呼喚“新工科”。
“新工科”是基于國家戰略發展新需求、國際競爭新形勢、立德樹人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國工程教育改革方向。
(來源:360、百度“新工科”)
材料二 “新工科”自2月在復旦大學達成“復旦共識”以來,已進入緊鑼密鼓的工作狀態。教育部在天津大學舉行工科優勢高校新工科建設研討會,公布了《新工科建設行動路線》。
新工科建設行動路線提出新工科建設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新工科建設要致力于以下行動:探索建立工科發展新范式;以產業需求建專業,構建工科專業新結構;以技術發展改內容,更新工程人才知識體系;以學生志趣變方法,創新工程教育方式與手段,加大學生選擇空間,方便學生跨專業跨校學習;以學校主體推改革,探索新工科自主發展、自我激勵機制;以內外資源創條件,打造工程教育開放融合新生態;以國際前沿立標準,增強工程教育國際競爭力,完善中國特色、國際實質等效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制度,將中國理念、中國標準轉化為國際理念、國際標準,擴大我國工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實現從“跟跑并跑”到“并跑領跑”。
(摘編自2017年4月10日《光明日報》)
材料三 在教育部《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中,新工科的主要研究內容被歸納為“五個新”,分為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學科專業的新結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教育教學的新質量、分類發展的新體系。
新工科建設要求高校在專業設置上,提升學科專業與產業更強的匹配度;在人才培養上,推動高校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更緊密的對接度,實現產教融合、科教融合的協同育人。
“新工科”要著眼于互聯網革命、新技術發展、制造業升級等時代特征,培養學生最核心的能力——學習而且是快速學習新事物的能力。學生需要在更廣泛的專業交叉和融合中學習,要具備整合能力、全球視野、領導能力、實踐能力。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四大新技術促進“中國制造2025”的轉型升級新經濟,未來新工科生可能會需要更多的創造力、溝通力、跨學科思維能力和國際視野等。
(摘編自2017年6月3日“浙江在線”)
7.下列對“新工科”的有關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C)
A.迅猛發展的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網絡安全、大健康等新經濟領域人才的短缺,為“新工科”的誕生提供了機會,新經濟的發展需要“新工科”。
B.“新工科”是新經濟對人才新的定位與需求的產物,也是基于國家戰略發展新需求、國際競爭新形勢、立德樹人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國工程教育改革方向。
C.“新工科”對高校有嶄新的要求,比如:在人才培養上,推動高校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更緊密的對接度,實現以產促教、以研促教的育人模式。
D.“新工科”著眼于時代特征,研究內容力求在工程教育理念、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模式、教育教學質量、分類發展體系等五個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7.C(理解不準確,尤其“實現以產促教、以研促教的育人模式”表述錯,應是“實現產教融合、科教融合的協同育人”。)
8.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D)
A.我國傳統的工程教育存在嚴重不足,工科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不清晰,工程教育與行業企業實際脫節太大,工科學生存在綜合素質與知識結構方面的缺陷。
B.未來新興產業和新經濟對“新工科”人才有新目標和新需求,比如:他們不僅在某一學科專業上學業精深,而且還要具有“學科交叉融合”的特征。
C.“新工科”培養學生最核心的能力,那就是要求學生具有快速學習新事物的能力。學生需要在更廣泛的專業交叉和融合中學習,具備多種素養和能力。
D.面對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四大新技術快速發展的事實,未來新工科生必然具有更多的創造力、溝通力、跨學科思維能力和國際視野等。
8.D(“必然具有”的表述,與材料三“可能會需要”意思不相符。)
9.綜合材料內容,說說在新興產業和新經濟發展的形勢下,未來新工科生需要具備怎樣的素養和能力?請歸納并結合實際就其中一點進行深入探究。(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素養和能力:
①未來新工科生需要具備未來新興產業和新經濟需要的工程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不僅在某一學科專業上學業精深,而且還應具有“學科交叉融合”的特征;不僅能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去解決現有的問題,也有能力學習新知識、新技術去解決未來發展出現的問題,對未來技術和產業起到引領作用;不僅在技術上優秀,同時懂得經濟、社會和管理,兼具良好的人文素養。
②未來新工科生需要具備最核心的能力——學習而且是快速學習新事物的能力。需要在更廣泛的專業交叉和融合中學習,要具備整合能力、全球視野、領導能力、實踐能力。未來新工科生需要具備更多的創造力、溝通力、跨學科思維能力和國際視野等。(答出一點給2分,共4分)
深入探究:
考生可以結合實際來深入探究未來新工科生必須具備的素養和能力,言之有理即可!(結合實際事例給1分,言之有理1分,共2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
吳及,字幾道,通州靜海人。年十七,以進士起家,為候官尉。閩俗多自毒死以誣仇家官司莫能辨及悉為讞正前后活五十三人提點刑獄移其法于一。辟大理寺檢法官,徙審刑院詳議,累遷太常博士。是時,仁宗春秋既高,無子及因推言閹寺以及繼嗣事。書奏,帝異其言,欲用為諫官,而及以父憂去。嘉祐三年,始擢秘閣校理,逾月,改右正言。管勾登聞檢院。又上書論政事,謂:“倉廩空虛,內外匱乏,其弊在于官多兵冗。請汰冗兵,省冗官,然后除民之疾苦。”因條上十余事,多施用之。明年,日食三朝,及言:“日食者,陰侵陽之戒。在人事,則臣陵君,妻乘夫,四夷侵中國。今大臣無姑息之政,非所謂臣陵君,失在陛下淵默臨朝,使陰邪未盡屏也。后妃無權橫之家,非所謂妻乘夫,失在左右親幸,驕縱亡節也。疆場無虞,非所謂四夷侵中國,失在將帥非其人,為敵所輕也。”因言孫沔在并州,苛暴不法,燕飲無度。沔繇此坐廢。久之,遷右司諫、管勾國子監。在職數年,以勁正稱,遇事無小大輒言。諫官陳升之建請裁節班行補授,下兩制、臺諫官集議。主鐵冶者,舊得補班行。至是,議罷之。既定稿,及與御史沈起輒增注興國軍磁湖鐵冶如舊制。主磁湖冶者,大姓程叔良也。翰林學士胡宿等即劾及與起職在臺諫,而為程氏經營占錮恩例,請詔問狀,皆引伏。及出為工部員外郎、知廬州,進戶部、知桂州。卒。及當官有守,初為檢法官,三司請重鑄鐵錢法至死,下有司議,及爭不可,主者恚曰:立天下法,當由一檢法邪?及曰:義理為先安有高下?卒不為詘。
吳及,字幾道,通州靜海人。十七歲時,憑進士的身份踏入仕途,擔任(福州)候官縣尉。閩地民間多有服毒自殺卻誣陷仇人的情況,官府不能明察,吳及全部重新審判、糾正,前后使五十三人活命,提點刑獄官將他的做法推廣到整個兩浙西南路。(吳及)后來被征召為大理寺檢法官,又調任審刑院詳議,多次升遷至太常博士。這時,宋仁宗年紀已經很大了,沒有子嗣,吳及趁著論說宦官問題的機會,談及帝位繼承人的事情。奏章呈上,皇帝認為他的話與眾不同,想要任用他做諫官,吳及卻因為父親去世而離職。嘉祐三年,(吳及)起初被提拔為秘閣校理,過了一個月,又改任右正言。任管勾登聞檢院一職。(吳及)又上書議論政事,說:“國家糧庫空虛,內外用度缺乏,造成這種狀況的弊病在于官僚機構龐大,軍隊人數太多。請求朝廷裁汰軍隊中多余的人員,精簡無固定職事的散官,這樣才能消除百姓的疾苦。”于是分條上書談到十多件事情,大多被采納和實施。第二年,正月初一出現了日食,吳及說:“日食天象的出現,是對陰侵犯陽的告誡啊。在人事上,指的是臣子欺侮君主,妻子欺凌丈夫,四方各族侵擾中原?,F在,大臣沒有茍且求安的為政表現,就不是所說的臣子欺侮君主,過失在于陛下臨朝處理政事時總是沉默不言,使陰險邪惡沒有完全被摒棄。后妃中沒有依恃權勢專橫跋扈的人,不是所說的妻子欺凌丈夫,過失在于身邊親近寵愛的人,驕傲放縱而沒有節制。邊境上沒有令人憂慮的事情,不是所說的四方各族侵擾中原,過失在于將帥的人選不當,被敵人輕視。”于是又議論孫沔在并州,苛刻殘暴不守法度,飲酒娛樂毫無節制的情況。孫沔由此獲罪被罷官。過了很長時間,(吳及)升任右司諫、管勾國子監。在職多年,因剛勁正直而著稱,遇到事情無論大小總會直言進諫。諫官陳升之建議請求削減朝官補授的人員,下到兩制、臺諫官員共同評議。承辦鐵冶的人,過去是能夠補授朝官的。到這時,大臣們商議廢止這一規定。在集議定稿之后,吳及與御史沈起隨即又增加了興國軍磁湖鐵冶仍按舊制執行的內容。承辦磁湖鐵冶的人,是出身于當地世家大族的程叔良。翰林學士胡宿等立即彈劾吳及與沈起職責在于臺諫,卻替程氏謀求專享圣上為彰顯恩德而頒行的特權,請求皇帝下詔查明情況,吳及和沈起全都認罪。吳及被外放為工部員外郎、廬州知州,后又升任戶部、桂州知州。(嘉祐七年)去世了。吳及當官有操守,當初做檢法官時,三司請求加重鑄鐵錢法到死刑的地步,下達給有關官員商議,吳及爭論認為不可以,主事的官員怨憤地說:“立天下法,應當任由一個檢法官來決定嗎?”吳及說:“原則和道理是應該首先考慮的,哪有什么職位高下的分別呢?”最終沒有向主事的官員屈服。
(節選自《宋史·列傳第六十一》)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D)
A.閩俗多自毒死/以誣仇家官司莫能辨/及悉為讞正/前后活五十三人/提點刑獄移其法于一路
B.閩俗多自毒死/以誣仇家官司莫能辨及/悉為讞正/前后活五十三人/提點刑獄移其法于一路
C.閩俗多自毒死以誣仇家/官司莫能辨及/悉為讞正/前后活五十三人/提點刑獄/移其法于一路
D.閩俗多自毒死以誣仇家/官司莫能辨/及悉為讞正/前后活五十三人/提點刑獄移其法于一路
10.D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B)
A.大理寺,官署名,相當于現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獄案件審理,長官為大理寺卿。
B.路、軍,都是宋代行政區劃名,“軍”相當于今天的省,“路”從屬于“軍”。
C.四夷,是對中國邊區文化較低各族之泛稱。包括東夷、南蠻、北狄和西戎等。
D.國子監,又稱國子學,有兩種功能,一是國家管理機關,二是國家最高學府。
11.B(“路”相當于今天的省,“軍”從屬于“路”。)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D)
A.吳及上書言事,切中時弊。他上書指出國庫空虛的原因并給出解決辦法,上書十多件事,多被采納。
B.吳及思慮甚廣,進諫有法。他借日食談國事,告誡君王并希望引起君王對人事方面問題的重視。
C.吳及為人正直。孫沔在并州,殘暴不守法度,飲酒娛樂無節制。吳及揭發,孫沔由此獲罪被罷官。
D.吳及為官亦有失。在集議定稿中,他與沈起增加了有利于程叔良經營的內容,被彈劾,遭貶。
12.D(“在集議定稿中”錯,是在集議定稿之后;且“增加了有利于程叔良經營的內容”表述不當,文中“經營”一詞是指吳及與沈起為程叔良“籌劃、謀劃”的意思。)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是時,仁宗春秋既高,無子,及因推言閹寺以及繼嗣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者恚曰:“立天下法,當由一檢法邪?”及曰:“義理為先,安有高下?”卒不為詘。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1)這時,宋仁宗年紀已經很大了,沒有子嗣,吳及趁著論說宦官問題的機會,談及帝位繼承人的事情。(“是時”“春秋”“閹寺”“繼嗣事”各1分,語意通順1分)
(2)主事的官員怨憤地說:“立天下法,應當任由一個檢法官來決定嗎?”吳及說:“原則和道理是應該首先考慮的,哪有什么職位高下的分別呢?”最終沒有向主事的官員屈服。(“恚”“當由……邪”“義理”“詘”各1分,語意通順1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4~15題。
金陵懷古(其一)
王安石
霸主孤身取二江,子孫多以百城降。
豪華盡出成功后,逸樂安知與禍雙?
東府舊基留佛剎,后庭余唱落船窗。
黍離麥秀從來事,且置興亡近酒缸。
【注】①二江:宋代江南東路和江南西路的簡稱,也是建都金陵諸國的主要統轄區域。②麥秀:即《麥秀歌》,為殷朝舊臣路過故都,因憫傷故國而作。
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5分)(CD)
A.首聯以開創基業的歷代君主與其子孫不同情況的對比,指出了建都金陵諸國興亡盛衰相繼的歷史現象。
B.頷聯承上議論,表達的意思與歐陽修《伶官傳序》中所說的“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有相同之處。
C.“東府”是東晉時荒淫的會稽王司馬道子的府第所在,頸聯虛寫,表達對荒淫逸樂以致亡國的無限感慨。
D.尾聯用典,意思是作者對千百年來的興亡更替無能為力,只得借酒澆愁,表現了作者無盡的憤懣與悲慨。
E.本詩體現了作者的學識,也包含著詩人的豐富感情和想象,還可見思想者的睿智和政治家匡時憂國的懷抱。
14.CD(答對一項給3分,兩項給5分)(C.頸聯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D.尾聯意思是既然對千百年來的興亡更替無能為力,那就暫時擱置,且付心事于酒杯,以免徒然傷感。)
15.后人評價王安石“冷峻嚴苛,詩如其人”,即其詩是冷峻嚴厲的,請結合本詩簡要賞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①冷靜剖析,揭示了歷朝衰亡的主要原因在于繼承者貪圖安逸享樂。②因驕奢淫逸而覆亡的朝代都是咎由自取,作者認為不必為之惋惜悲傷。③作者站在歷史高度,洞察朝代盛衰的必然性,客觀揭示了諸多政權興亡的規律,給當朝者及后人以警示,引人深思。(每點2分,意思答對即可,有其他言之成理處亦可得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5分)
1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周敦頤《愛蓮說》中描寫蓮花不受污染、高潔質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寫宋文帝劉義隆草率出師北伐,結果落得北望敵軍而驚慌失措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1)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 (2)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贏得倉皇北顧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點成語的使用,全都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B)
①讓我們不忘先烈之志、匯聚奮斗之力,乘著新時代的浩蕩東風,風雨無阻向前進,勠力同心推進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
②中科院金屬研究所博士生導師、中科院院士盧柯說:“希望現在的年輕科研人員能致力于創新,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韙。”
③我國的古塔建造成就斐然,在古代建筑史上地位非凡,其規模之大、分布之廣、數量之多,在古代建筑中是屈指可數的。
④幼時上學的一次雪夜留宿,他銘記于心,睚眥必報;后來,因為救助他的老人膝下無兒無女,他和妻子便擔起了贍養重負。
⑤重金買來大牌球星確實能讓中超得到更多的關注,但在燒錢的同時能否重視梯隊建設?中國足球在這方面吃的虧已無庸贅述。
⑥有的鄉鎮曾經建有敬老院,但入住率并不高,“落葉歸根”的傳統思想致使很多距離較遠的貧困老人不愿意離開鄰居故里。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③⑥    D.④⑤⑥
17.B(①勠力同心:勠力,并力、合力;同心,思想一致,很齊心。指齊心合力,團結一致。②冒天下之大不韙:冒,冒犯;不韙,錯誤。去干普天下的人都認為不對的事情。指不顧輿論的譴責而去干壞事。③屈指可數:形容數目很少,扳著手指頭就能數過來。這里應該用“首屈一指”。④睚眥必報:指像瞪一下眼睛那樣極小的怨仇也要報復。比喻心胸極其狹窄。⑤無庸贅述:用不著多說。⑥落葉歸根:飄落的枯葉,掉在樹木根部。比喻事物有一定的歸宿。多指客居他鄉的人,終要回到本鄉。)
18.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3分)(B)
A.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國產電影票房有了較大突破,特別是《戰狼2》《芳華》等電影的票房都過了10億。
B.古代中國官方往往習慣向民眾宣揚訟師之惡,對民間助訟之人進行整體污名化,從而避免更多的訴訟案件被催生出來,以繪就所謂“無訟”的大同圖景。
C.作家殘雪認為魯迅先生的作品實現了一種“突破”,而《故事新編》中的《鑄劍》則將這種創造達到登峰造極。
D.“春運”一詞最早出現在1980年《人民日報》上,是隨著改革開放對人口流動的限制放寬后,中國出現的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
18.B(A.“據……顯示”,句式雜糅。C.賓語殘缺,應在句末加“的境界”,“登峰造極”含有“達到”之意,與“達到”重復。D.“詞”是“現象”,主語和賓語搭配不當。)
19.下列各句中,表達得體的一句是(3分)(D)
A.秦老師,您讓我寫的作文已寫好放您桌面了,希望您能抽空拜讀一下,如有不妥之處,請您幫我改正。
B.作為學校的領導干部,在這次助學捐款活動中,我率先垂范,為學校品學兼優的貧困生捐助了三百元。
C.既然你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且及時改正,沒有造成嚴重的后果,我就高抬貴手,不再追究。
D.王老師捧著一幅字畫對李老師說:“區區草字,不成敬意,請您笑納。”李老師笑著說:“如此盛情,卻之不恭,那就恭敬不如從命了。”
19.D(A.拜讀:指閱讀對方的文章,敬辭。B.率先垂范:指帶頭給下級或晚輩做示范,敬辭,用于對方。C.高抬貴手:客套話,多用于請求對方饒恕或通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6分)
傳統的美學研究只是從藝術家的立場出發,認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受美學卻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藝術品,認為作品的完成并不說明創作已經終結;接受者不是被動地接受藝術品而已,他和藝術家一樣,也是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①作品的完成就是創作的終結
②從接受者的立場出發
③創作的主體/創作的主動者(每句2分,共6分)
21.小周、小吳、小鄭三人中,一人是工人,一人是農民,一人是知識分子。已知:
①小鄭的年齡比知識分子大;
②小周的年齡和農民不同;
③農民的年齡比小吳小。
請寫出他們三人的身份,并寫出推理過程。
(1)小周是________;小吳是________;小鄭是________。(3分)
(2)推理過程(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1)(小周)知識分子,(小吳)工人,(小鄭)農民。(3分)
(2)根據②③,可知農民既不是小周,也不是小吳,所以,小鄭是農民。代入①可知“農民的年齡比知識分子大”,再根據③可知,小吳不是知識分子,所以,小吳是工人。所以,小周是知識分子。(2分,推理過程符合邏輯即可)
四、寫作(60分)
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①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北宋周邦彥《蘇幕遮》
②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北宋蘇軾《定風波》
③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唐王維《終南別業》
④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唐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
⑤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戰國孟子《孟子·盡心上·忘勢》
⑥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清鄭板橋《竹石》
當面對瑣碎生活、繁重壓力或心情郁悶時,品讀古詩文,你能從中獲得怎樣的人生啟示呢?請以上面材料中兩三句為基礎確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寫一篇文章。要求自選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2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