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慶專欄
?
【杰出校友面對面】郭早陽:“科研上取得成績,最重要是耐心”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炎炎
人物名片
郭早陽,湖南長沙縣人,湖南師大附中1991屆校友。國家級特聘青年專家,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教授,博士生導師,復合材料力學和固體力學專家。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人物素描
他是湖南師大附中沖擊國際學科奧賽獎牌的先行者,名字刻在校園攀登碑上的第一人。他帶著“勇攀高峰”的精神一直走在科研道路上。他倡導自由的學習氛圍,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他以滿腔的家國情懷投入祖國科研事業的發展。
在湖南師大附中執中樓前的草坪東側,一座四方形方碑靜靜矗立。碑體正面刻有“攀登”二字,頂部為托舉狀手掌雕塑,象征對學科奧賽高峰的永恒追逐,這便是攀登碑。從1991年立碑至今,攀登碑上密密麻麻刻滿了歷屆獲獎學子和指導老師的名字,成為師大附中“金牌搖籃”的一種榮譽象征,亦是激勵著一屆又一屆附中學子自強不息、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無畏險峰的一座精神豐碑。而攀登碑上刻著的第一個名字,便是郭早陽:第23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銀牌獲得者。
時隔30多年,再次來到攀登碑下,已是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校區固體力學博士生導師的郭早陽感慨萬千,“攀登”二字一直伴隨著他走過這30多年。
“附中讓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郭早陽出生在長沙縣,父親是一名小學體育老師。小時候,父親喜歡給他出《九章算術》的題目,拿著木棍在地上畫來畫去,讓郭早陽很小就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套用一句現在的流行梗,他的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在父親以興趣為導向的引導下,郭早陽數學天賦被激發出來。1988年夏天,初中畢業的郭早陽接到了湖南師大附中的邀請。
“附中讓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為我打開一扇通往數學殿堂的大門。”郭早陽回憶,當時附中的老師們教學水平很高,還經常請一些校外的競賽老師來給他們上課。
而最讓郭早陽受益的,是附中給予學生自由的學習空間。“在附中獲得的獨立思考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是我整個學術生涯里相當重要的兩點,甚至超過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獨立和自主學習能力,后面的都水到渠成。”
1991年7月,第23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在瑞典錫格蒂納舉行,由6名中學生組成的中國隊榮獲4枚金牌和2枚銀牌,與當時的蘇聯隊并列金牌總數第一,團體總分名列第二。郭早陽作為中國隊選手之一,為湖南捧回有史以來第二枚國際學科奧賽寶貴的獎牌,這也是師大附中歷史上獲得的第一塊國際學科奧賽獎牌。
學成歸國,成為祖國發展的參與者
郭早陽在清華大學土木系本碩畢業后,赴美國西北大學深造獲博士學位,歷任英國格拉斯哥大學雙聘講師、英國紐卡斯爾大學Reader(資深副教授)。然而,國外穩定的生活無法阻擋郭早陽對祖國的眷戀。2011年,郭早陽在英國裸辭,舉家回國,并先后在重慶大學工程力學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校區理學院任教。
郭早陽的研究領域主要在復合材料力學和固體力學,主持和完成包括中國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等多項科研項目,并與航天二院、航發608所、中船重工725所等單位深入合作。2021年被中國航發湖南動力機械研究所聘為航空發動機復合材料結構強度設計首席技術專家。
“對于一個人來說,要在科研上取得成績,最重要的不是所謂的天賦,而是耐心,要能沉下心來專心研究一個問題。”得益于在母校奧賽的那段經歷,他養成了“無畏險峰”的品質。為了攻克計算力學新算法中的一個難題,他花了十年時間去琢磨,最終找到了答案,提高了機械、汽車、建筑設計中經常碰到的非線性材料力學問題的計算精度。
如今,郭早陽仍在力學科研道路上不斷“攀登”。
校友對話
長沙晚報:對想要走學科競賽這條路的學生和家長,有什么經驗分享嗎?
郭早陽:學科競賽最重要的始終是興趣。學生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這樣才能堅持下去。如果只是為了升學而走競賽的道路,我覺得完全沒有必要,現在升學的途徑很多。
長沙晚報:在當下如何培養青少年獨立思考的能力?
郭早陽: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前提是要有自由的時間。說實話,現在的中學生甚至是小學生自由的時間太少了。如果學生沒有自由的時間,怎么可能有自由的思考?如果不能自由地思考,怎么可能會有自由的思想?如果沒有自由的思想,下一代怎么可能比上一代更好?特別是人工智能時代,我們要把孩子從繁重的題海中解放出來,引導他們發展興趣,給他們足夠的時間獨處、思考,而不要讓他們成為做題的機器。
原文鏈接:https://www.icswb.com/default.php?mod=newspaper_article&a=detail&newspaper_article_id=1821950&newspaper_version=v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