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長沙晚報】暑假不補課,挽起褲腿下泥塘
長沙晚報 記者:舒 文
-
7月14日上午,湖南師大附中1000余名準高二學生分赴瀏陽、韶山、衡山、耒陽、攸縣等地,將開展為期5天的農村生活體驗,傳承勞動精神。 -
-
在耒陽學農基地,師生走進田間地頭幫農民收茄子。 -
長沙晚報7月15日訊(全媒體記者 舒 文 通訊員 莫 暉 屈雪輝 蘇曉玲)前不久,山西朔州一名80后老師帶著11名高三畢業生騎行1800公里的新聞刷屏了朋友圈,引得網友直呼“正能量,我怎么沒有這樣的老師”。其實,在湖南師大附中同樣有這樣一群教育人,一直探索適合學生終身發展的教育方式,讓學生暑假里走進農村學農就是其中之一。
7月14日,該校啟動了2019年農村生活體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長謝永紅和他的行政班子成員、教師團隊,帶著1000余名準高二學生,分赴瀏陽、韶山、衡山、耒陽、攸縣等地,將開展為期5天的農村生活體驗,讓學生在學農中傳承勞動精神。據悉,這一學農傳統已經堅持了24年。
當天上午10時,當從長沙來到位于韶山市的韶山學校時,湖南師大附中1807班學生李彥周難掩激動,因為在接下來的5天,他將與他的同學體驗農家生活、參與農業勞動、學習勞動技能和生活技能;走訪農戶,開展新農村調研系列實踐活動。
這是李彥周首次來到農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農業生產。因為是“第一次”,他一下車就犯迷糊:擺在學校門口的農具幾乎都不認識,來到宿舍,蚊帳更是不知如何掛……盡管尷尬不斷,他對這次“學農”仍然充滿期待。
在距離韶山學校數百公里外的耒陽學農基地,前往學農的數百名學生與當地的學生家庭結對后,便化身農夫,挽起褲腿后,一腳踩入魚塘中,俯下身子捉魚;田間地頭,滿是同學們忙碌的身影,采摘蔬果,體驗農民豐收的喜悅……在瀏陽文家市、株洲攸縣、衡山等學農點,各具特色的學農活動也同時開展。
記者從該校各個學農點公布的活動方案了解到,每一天每一個時間段學習什么內容,都安排得十分細致。“經過多方討論、反復修改后,最終才形成今年的農村生活體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韶山學校學農點牽頭老師李釗告訴記者,除了邀請農民當“老師”,每個點還配備了數名駐點教師,統籌指導學生開展調研。學農結束后,各個班級的小組成員將展示調研成果。
據悉,湖南師大附中學農傳統已經傳承了24年。前不久,謝永紅接到一位同行的電話,當對方得知學校還在堅持學農時,驚訝不已之余充滿了敬佩。“在教育功利化、升學應試率受追捧的社會背景下,湖南師大附中大膽地擔安全風險,不改初心,不忘初心,不容易。”
這番話事實上也道出了學農面臨的兩難選擇。采訪中,謝永紅也坦言,在當下隨波逐流的浪潮中,學校獨樹一幟的做法也曾受到家長質疑:“學習的關鍵時期,不讓學生去補課,去學農,浪費時間。”對此,他表示,農村也是一片廣闊天地,不僅可以讓學生深入農村,深入農戶,體驗一種原生態的農村生活,還能讓學生了解當前的農村現狀,了解國情,培養他們對農村、農民的深厚感情以及社會責任擔當,將來可以更好地服務新農村建設。
對于生長在城市,動動手指就可一鍵搞定生活所需的“00后”而言,田間地頭的課堂,能否“圈粉”他們呢?孩子們有著他們的看法。
“有人說,人來到世界上面走一遭,就是追求靈魂的高貴經歷,要在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帶走一個更高貴的靈魂,所以,我希望通過學農來提升靈魂,鍛造品質,磨練人格,培養勞動精神。”在李彥周看來,勞動精神的內涵是堅持不懈、夜以繼日的努力,在所在領域精益求精的價值追求和人生境界。“當下,許多人缺乏勞動精神,希望通過炒房、炒股以期一攫千金。作為年輕一代,不能投機取巧,相反,應該將祖輩的勞動精神傳承下去。一個民族一旦具備了這樣的勞動精神,復興之大業也將實現。”
湖南是教育大省,長沙是名校聚集地,學校競爭自然也激烈,但是,又是什么理由讓湖南師大附中在兩難的選擇中,最終將學農作為學生每年暑假生活的“重頭戲”呢?“板凳坐得十年冷,教育要看十年后。”這是謝永紅和他的教育同仁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而這句簡單的話背后卻是謝永紅與他的同仁達成的高度共識。
“基礎教育在一個人的發展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基礎,在我看來,這個基礎除了有學業基礎之外,還有品德基礎、素質基礎、能力基礎,然而,這些基礎依靠學校教育是不夠的,需要通過多種教育途徑去培養,去拓寬學生的視野,引導他們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去觀察社會、觀察世界,用內心感受和感悟社會的變化。”作為一名將30多年青春奉獻給教育的資深教育人,謝永紅對教育有著深刻的理解。他表示,湖南師大附中一直以素質教育著稱,學校追求和實施素質教育也是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終身發展,這也是為何這么多年來堅持組織學生開展學農實踐的原動力。
每次談及教育話題,我們總會有很多美好的構想和愿景。然而,現實中,教育也確確實實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今年五月,《半月談》報道了這樣一種現象:小學生不會剝煮熟的雞蛋,不會拿掃帚掃地,大學生讓家長定期到學校洗衣服,請家政公司來搞宿舍衛生……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結果孩子只會學習,這顯然是很糟糕的事。往深里思考,這又何嘗不是一種錯位呢?!教育應該讓孩子成為更加健全的人,而不是讓孩子成為在基本生活技能上存在缺陷的人。
此外,教育既應該傳授知識,更應該啟迪智慧。知識不等于智慧。知識僅從課本上就能得到,智慧卻需要從生活體驗中得來。人類很多智慧,起源于勞動的過程中。比如,唐朝布袋和尚那首《插秧詩》:“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試想,如果古代人也有插秧機和收割機,那么我們就看不到這么智慧的句子了。近距離看見,主動去了解,然后深刻地理解,這是一個智慧增長的過程。只有多看見,多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社會的方方面面,才能讓教育為社會進步集聚力量。
這就決定著,教育離不開情懷和擔當。否則,就會有違教育初衷,就會走偏到錯誤的境地,問題就會不斷冒泡。讓孩子體驗勞動,近距離地觀察社會并參與社會實踐,應該成為學校鼓勵和大力支持的一門課程。學校要做好相關組織工作,而不該讓這種課程成為某位老師個人支持的行為。故而,我們要給湖南師大附中點贊。當然,從制度設計來看,有關部門也要鼓勵和支持學校去做好這項工作?,F實是,更多學校為了避免出事,一刀切地叫停所有類似的實踐活動。誠然,安全十分重要,但是在保障安全的基礎上讓孩子參與社會實踐才更符合教育的初衷。這需要有關部門和社會一起形成一個合力。要知道,今天,我們給孩子提供更科學的成長環境,明天孩子們就會還我們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原文鏈接:https://www.icswb.com/newspaper_article-detail-1492236.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