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促進教育公平,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同在藍天下,共同成長進步”,是全國億萬孩子的共同心愿;“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是黨和政府作出的莊嚴承諾。實施免費義務教育,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建立學生資助政策體系,保障社會困難群體的受教育權益……近年來,在我國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提速的同時,教育公平邁出了重要步伐。
讓所有孩子“有學上、上好學”
國家實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項目,科學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資源,逐步縮小城鄉、區域教育發展差距。這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內容。15歲的馬強是個苦孩子,父母、爺爺有病,一家五口的生計,全靠奶奶賣水果維持。小學一畢業,他就輟學打工去了。一個偶然的機會,馬強走進了內蒙古包頭市四十六中的校門。沒想到學校爽快地接收了他,雜費、課本費都不用交,連住宿和生活費都免了,貧困生每年還有300元的生活補貼。馬強的幸福源自一項惠及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兩免一補”政策。“兩免一補”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孩子上學的負擔明顯減輕。“新的學期到學校,兩免一補真熱鬧。爸爸媽媽開懷笑,同學樂得呱呱叫”的新童謠,廣為傳頌。2008年9月1日,全國城鄉義務教育階段1.6億名學生上學不再交費了,這意味著我國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實現完全意義上的免費教育,是我國教育發展史上的歷史性跨越,標志著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有教無類”的教育理想正在逐步變成現實。“有學上”的問題基本解決,“上好學”的難題正在破解。當前,義務教育還存在著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發展差距較大、擇校熱等一些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要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權利為基本要求,以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內涵發展為重點,通過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推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高到新水平。
為此,國家實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項目,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在更大程度上促進教育公平:新增教育經費、重大工程項目向農村地區、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傾斜;科學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資源,逐步縮小城鄉、區域教育發展差距,這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內容。——對于新疆阿勒泰草原哈薩克族女孩賈娜兒來說,新建的寄宿制學校是她“第二個溫暖的家”。她說:“有了新學校,上學的困難再也沒有了,即使放假了,大家也愿呆在學校多讀點書。”2004年實施的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使農村孩子告別了“早晨上學數星星,晚上放學看月亮”的日子。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從“硬件”上改變了農村教育落后的面貌。
為了這項工程,截至2007年,中央共投入100億元,共建成7651所寄宿學校,覆蓋中西部地區953個縣,使中西部農村地區校舍總面積新增1381萬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積從2003年的3.92平方米增加至2006年的4.66平方米。——對于陜西省太白縣王家楞小學六年級學生吳宗云來說,走進計算機教室,就走出了高山峻嶺,可以與世界親密接觸。“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一張嘴”,是這所藏在秦嶺深處的山村小學幾十年不變的課堂場景。從2003年開始,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工程啟動實施,互聯網使山里孩子的目光通過數字課堂延伸到了世界各地,也深刻改變了學校的教學方式。“農遠工程”目前已覆蓋農村36萬所中小學,使優質教育資源更多地進入農村學校課堂,縮小了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義務教育教學水平差距。——對于云南峨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大龍潭中學教師周珊來說,2006年從云南農業大學外語系畢業后,她放棄了留在昆明工作的機會,成為云南省首批特崗教師,也是大龍潭鄉第一位具有全日制本科學歷的教師。為了加強農村師資力量,2006年,中央財政設立專項資金,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特崗教師給偏僻的農村學校帶來了一場“春天的及時雨”。2006年到2008年,全國共招聘特崗教師5.9萬多人,覆蓋490多個縣,6400多所學校,有力地緩解了農村地區教師緊缺和結構性矛盾,促進了農村學校面貌的變化。 ——對于在廣東東莞“內地新疆高中班”上學的新疆伊犁姑娘加義娜古麗來說,東莞是她的“第二家鄉”。
從1985年開始,中央決定在內地部分發達省市舉辦“內地西藏班”;2000年舉辦了“內地新疆高中班”;從2006年起又實施了“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碩士研究生基礎培訓”。目前,已經基本形成了包括初中、高中、普通本科、研究生教育在內的內地民族班辦學格局。內地民族班為少數民族地區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為民族地區群眾提供了優質的教育資源。“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東部高校對口支援中西部高校計劃”……一系列重大工程、項目,讓所有學生“有學上、上好學”,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不讓一個孩子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由于各種原因,我國城鄉還有一些學生家庭經濟比較困難,國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建立健全了新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這是教育公平的重要體現。來自寧夏西海固地區的山東大學外語學院2007級學生趙阿瓊,家境困難,通過“綠色通道”順利入學后,她向學校申請獲得了一個勤工助學的崗位,“每小時10元工資,我還申請了5000元的國家助學貸款,順利完成學業不成問題。”初入校門時曾因家境貧寒帶來的隱隱不安,如今在趙阿瓊陽光般燦爛的臉上,已經找不到絲毫痕跡。“感謝資助政策,給了我自信,給了我騰飛的翅膀!”趙阿瓊說。從1999年至2008年年底,10年來,全國共有436.1萬名大學生通過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圓了自己的大學夢,累計貸款金額達337.1億元。“目前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是國家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強度最大、資助范圍最廣、財政投入最多的制度安排,是困難學生得到實惠最多、人民群眾最滿意的制度安排。”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主任崔邦焱說。“不讓一個孩子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是教育公平的重要體現,是切實保障全體人民特別是困難群體受教育權利的必然要求。由于各種原因,我國城鄉還有一些學生家庭經濟比較困難,這些孩子的上學問題一直牽動著黨和政府的心。為了使所有學齡兒童少年都能完成義務教育,從2001年起,中央財政安排經費向農村家庭經濟困難的中小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2004年,中央和地方財政開始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除雜費和書本費,并補助寄宿生生活費;2007年,國家繼續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的生活補貼標準,并注意改善他們的營養狀況……讓所有適齡兒童不會因家庭貧困而失學。
為了使所有高中階段的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或學到一技之長,2007年,國家實行新的中等職業教育國家資助政策:對所有中等職業學校在校一、二年級農村學生和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連續兩年的資助,三年級學生可通過工學結合、頂崗實習、半工半讀獲得一定報酬。中等職業教育初步建立了以國家助學金為主,輔之以學生頂崗實習、半工半讀,校內獎學金,學校減免學費的資助體系。近1200萬名在校生受益,總資助面達在校生的90%。2007年,中央財政安排3億元彩票公益金專款,資助了30萬名中西部普通高中家庭困難學生;山東、上海、廣西等省份已出臺政策,保障貧困高中學生順利完成學業;下一步,國家將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制度。
為了使所有考上大學的學生圓自己的讀書夢,2007年秋季,國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實施了新的學生資助政策:家庭經濟困難的高校學生不僅可以享受“綠色通道”政策,還可以在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勤工助學、特殊困難補助、學費減免等多種方式并舉的資助政策體系中,選擇適合自己的資助方式。為此,每年各級財政預算經費和學校安排助學經費達到500多億元。“感謝國家的好政策,因為它不僅改變了我的命運,也改變了千千萬萬貧困大學生的命運。”中央民族大學2006級學生張海榮說,“我們是一群受助的學生,現在我們在受助中學會自立自強,將來我們會懷著感恩之心,用實際行動回報祖國。”
讓教育公平的陽光溫暖所有困難群體
長期以來,我國重點關注和保障社會困難群體的受教育權益。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農村留守兒童、老少邊窮地區女童和殘疾兒童都在同一片藍天下健康成長。這是教育公平的價值取向。兩年前那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讓外表恬靜可愛的12歲羌族女孩袁祥茹失去了雙腿。與袁祥茹一樣因災致殘的學齡段孩子,在四川省內6個極重災區市、州共有317人。為了給傷殘兒童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2009年9月,一所特殊的學校在都江堰市幸福鎮拔地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