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部門
?
高校自主招生到底招收什么樣的考生?如何提高初審通過率?
2018年自主招生條件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理科競賽依舊強勢,文科競賽“銷聲匿跡”。但令人意外的是,2018年全國有152992人次通過自主招生初審,創2015年自主招生改革后的歷史記錄。
為此,廣大家長和考生非常迷茫,到底什么樣的考生更容易在自主招生初審中脫穎而出。根據2018年自主招生報考情況,給予2019屆一些報考建議,供參考!
教育部“說”:自主招生對象
2014年12月底,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深化高校自主招生選拔錄取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文件中對自主招生招收對象有具體規定:“招收的主要對象是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優秀學生,試點高校的自主選拔錄取計劃不超過本校年度本科招生計劃總數的5%,納入本校年度招生計劃中”。
從文件中可以看出,自主招生招收的考生主要為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考生,但是很多家長和考生不了解,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具體指什么?
根據高校往年自主招生初審、錄取情況,高校自主招生初審主要招收以下三大類型的考生。
類型一
官方大賽獎項是最重要的“入場券”
上文已經闡述,自主招生選拔的是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考生,其中,學科特長最為直觀的表現方式即具有相關獎項。2018年高校招生簡章明確提到的獎項有:
2018年的理科生或許是最幸福的。只要有獎項、綜合成績比較優秀,在選擇院校合理的情況,大多數人都能順利通過初審。如果獎項和綜合成績都比較優秀,整個自主招生過程,可以說是相當的順利。
與此同時,文科生卻備受煎熬。2018年除了北林在簡章中明確提出認可英語能力大賽外,其他高校“口徑統一”,全部都未明確說明認可哪些文科類賽事,所有人都擔心以后文科生是不是沒有機會參與自主招生。但是從最終招錄情況來看,文科生依然有很多機會,往年高校認可的文科類賽事,在自主招生初審過程中依然占優勢。
以下為2018年自主招生真實案例:
案例一:
初審院校:上海交通大物理專業
物理競賽省一,年級綜合排名前百分之十,物理單科年級前百分之一。上交大筆試考數學和物理,有物理競賽成績,在筆試過程中很占優勢。
案例二:
初審院校:南開大學化學類
年級綜合排名前百分之十,化學單科年級前百分之一,化學省一
筆試:省一免筆試。
案例三:
初審院校:清華、復旦、華東師大
創英全國五十強&國一,上海市作文競賽市一,上海市科普英語競賽市一。
自招初審通過院校:清華,復旦(重點:我是上海生源,復旦自招可能相對容易),華師大(上海市中學生作文競賽每年都由華師大主辦,評委也是華師教授,目測青睞市一選手)
補充:文科自招感覺獎項和綜合成績都蠻重要的,特殊情況如復旦自招需要提交三千字的書評,初審通過與否往往與書評的初審得分關聯度高;
在文科競賽“預冷”情況下,科創類競賽逐成新寵。其中,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和明天小小科學家最受關注,其次全國中小學電腦制作活動。此外,隨著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人工智能、網絡安全關注度大幅度上升,機器人等大賽關注度也逐步上升,2018年8所高校明確說明認可機器人大賽。
類型二
綜合成績優秀不可或缺
縱觀高校自主招生條件,絕大部分高校都對各種獎項有所要求,但在高中考生中,還有一大部分考生沒有任何獎項。那么,這樣的考生是否有機會參加自主招生?
答案是肯定的。2018年哈工大、蘭大、華南理工、大連理工等十幾所高校在招生簡章中明確提出,認可單科成績優秀的考生。
2018年有很多考生就是憑借成績優秀而順利通過自主招生初審。請看2018年真實案例。
案例一:
初審院校:人大
女兒只有一個奧林匹克英語大賽(完全可以忽略)一等獎,人大初審通過并最終拿到30分,當然最后還是裸分上的人大。通過初審的原因只有一個:成績好。一模、二模成績突出!
案例二:
本人文科,無硬獎項,通過南開哲學系初審。這個要求是三年里成績保持年級百分之前三或前五吧。我的重點是社會實踐材料的準備,我準備了相應的照片和報告,大概三份。當然,申請書的真情實感也很重要。
所以,即使沒有獎項,家長和考生也無需氣餒,只要綜合成績優秀,依然有機會參加自主招生。
類型三
具有創新潛質考生也有機會
在每年自主招生中,有一部分考生憑借其某一方面的特殊才能,被高校所看中。
例如:
2017年山東省實驗中學的孫洪濤,以折紙特長打動了自主招生考官,最終獲得了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校區模擬投檔線降60分破格錄取;
創新潛質很難以具體事項說明,只要考生表現的某一個方面的特長符合高校某一個專業的需求,即有可能通過自主招生初審。
這類考生在自主招生中非常少見,且高校具體認可度并不明確,不建議著重花費時間和精力去準備。
如何提高初審通過率?
1、盡量報考符合招生條件的院校
經常有家長咨詢XX大學要求學科競賽省一等獎,但是我只有省二等獎,可以不可以報名參加該校自主招生。
當然可以報考,但是在自主招生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報考自身條件不達標的院校,通過初審的概率相對較低。建議再選擇好其他保底院校。
2、盡量報考與獎項相關的專業
2018年部分高校在其招生簡章說明某類獎項可以報考某類專業,或者在報名系統中提醒“可填報專業依賴于報名條件”。
不管高校是否有相關提醒,報考相關專業,都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考生的優勢。
3、咨詢招生辦是否認可自身獎項
很多考生曾參加過各種競賽或者比賽,但是并不在上文之列,想要憑借自身獲得獎項來報考自主招生,但并不知道可以報考哪些院校。
建議此類考生,在選擇目標院校前,最好咨詢招生辦是否認可自身獎項,以免浪費報名名額。或者選擇對獎項沒有明確要求的高校,如:東北大學等。
4、研究高校往年在本省錄取人數
大部分高校自主招生雖是針對全國招生,錄取不分省市,但自主招生最終入選名額或多或少會兼顧招生計劃。建議研究高校往年在本省招生計劃和最終錄取人數,以確定大概錄取難度。
5、兼顧高校限報要求
機會與挑戰并存,限報數量越少的高校(例如:限報一所院校),在一定的程度上,報考人數較少,如果考生對自身成績、獎項要求等有較大的自信,可嘗試報名。
最后,是否能拿到自主招生入場資格,不僅和考生本身條件有關,院校定位、專業選擇也是影響因素之一,了解自主招生對象,才方便廣大考生做好相應準備工作。(來源:自主招生在線,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