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科教新報】湖南少年“玩”出國際“地科”金牌
記者了解到,IESO是由國際地球科學教育組織舉辦的一項面向中學生的國際學科奧林匹克競賽,每年舉辦一次。IESO主要考察和測驗中學生對地質學、地球物理學、氣象學、海洋學、天文學及環境科學等領域的知識和能力。學生需要參加個人常規賽和國際團隊合作項目兩部分的測試。
這樣一個“高冷”的領域,國內中學極少開設專門的課程,記者好奇,17歲的馮睿杰是憑借怎樣的出色表現拿到這項國際金牌的?
父母的培養讓馮睿杰從小就特別喜歡戶外活動,加之母親陳瑜對他閱讀方面的培養,使他對探索大自然有著深厚的興趣。“從我懂事起,媽媽就每天陪我閱讀,每個月帶我去一趟圖書館,借夠一個月要看的書。”馮睿杰說,從中學開始,每年的寒暑假都由他安排全家人的出行計劃,從景點到風土人情、文化內涵、歷史背景,馮睿杰必須做一份詳細的可行性出行方案,才能說服父母按他的路線行走,寫攻略、訂酒店、機票,也全由他獨立完成。
“很多人都以為地球科學就是地理,其實不是的,地球科學讓我們更加了解地球的奧秘。”馮睿杰說。
有一次,馮睿杰在看書時發現2000年是閏年,而1900年卻不是閏年,這完全有悖于“四年一閏”的說法。于是,他問父親:“閏年四年一閏,為什么100年以后的整百不閏,到第400年又會是閏年?”父親被他問得一頭霧水,也不知如何解答。之后父子倆查閱各種資料,還請教了母親陳瑜所在高校的教授探尋答案。
馮睿杰的另一位教練向超說:“他動手能力特別強,各種儀器一學就會。氣象里的干濕球、用羅盤測傾向和傾角,挺復雜的內容他一下就掌握了。”正是因為地球科學涵蓋的知識面廣而全,并且在課堂上很難學到,馮睿杰認為有趣又好玩,看羅盤、識地圖、辨云朵、觀星象……都成了他眼中有趣的東西。
“我把一本大學教材整理為7個章節,他兩節課就掌握了。”向超告訴記者,中國學生薄弱的野外考察部分,正好是馮睿杰的興趣所在,他曾帶著地質錘、放大鏡、羅盤等工具隨大學的地質學教授、氣象學教授一起爬遍岳麓山的角落,研究考察巖石產狀、地質構造等。
在法國尼斯8天的地球科學奧賽測試讓馮睿杰“玩”夠了癮。他說,在比賽中最好玩、挑戰最大的一場測試,就是主辦方將所有國家的選手帶到一個干涸的河床邊,要求他們通過地質構造分析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尋找大壩坍塌背后的問題,甚至要發揮奇思妙想,運用現有地球系統理論論述如何帶領人類移居到其他星球,并且每個人都要用英文進行演說。
演說中,馮睿杰認為自己相對以英語為母語的隊員略顯遜色,比賽過后的成績公布時,主辦方先公布了獲得銅牌的選手,他給父親發了一條信息:銅牌沒有我。一向幽默的父親回復“那你應該沒有獎牌了”。“然而,金牌在后頭。”最終馮睿杰成功捧回金牌。
“我沒有什么可牛的”
“每次出去參賽回來,爸媽從不關注名次如何,一般只會問遇到了什么新鮮事,交到哪些新朋友。”馮睿杰煉就了一顆平常心,盡管載譽而歸的他被冠以為國爭光、母校驕傲的光環,他依然在回國后的第二天低調地和同學們一起迎接高三的月考。“我沒有什么可牛的,只是多了一點運氣而已,我的同學中比我優秀的大有人在。”
馮睿杰的班主任黃贊評價他:“會學會玩,屬于全面型和創新型結合的學生,有探究精神和思辨能力”。高一時,馮睿杰參加英語配音大賽還獲得過全國一等獎,在備戰競賽的過程中,他的考試成績仍位居全年級第三。
雖是理科生,馮睿杰卻愛讀政治、歷史方面的書藉,每天吃完中飯,他都會先翻閱班級訂閱的各類報紙。除此之外,電子琴、羽毛球、排球、素描也是他的愛好。馮睿杰說,自己目前更關注接下來的高三生活,特別是明年的高考。對于將來,馮睿杰坦言地球科學領域只是他的一個選項,他愿意接受人生的多種可能。
原文鏈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jQxMzA3OA==&mid=2650120901&idx=2&sn=71fabfcc43c8ab31307639292ca5b91d&chksm=871fb83cb068312a28082dddeecbc8f1556d5c04736c40d23a0f70d2250ce9f783b9862ad5ce&mpshare=1&scene=23&srcid=0906e8v2EfUM0ZvSuE9ej3tR#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