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師大附中教育集團第六屆第一次生物同課異構教學競賽
發(fā)布:生物教研組 來源:未知 日期:2020-10-17 人氣:
此次教研活動以“立足四新背景強研究,聚焦核心素養(yǎng)提質量”為主題,分為同課異構課堂教學競賽、學科評課與微講座、閉幕式頒獎三個階段。
同課異構課堂教學競賽
生物同課異構的課題為新教材必修1第3章第3節(jié)《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教學有法而教無定法,參賽教師的六堂課精彩紛呈,均注重落實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運用模型與建模的方法,逐步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在構建知識體系的同時,分析解決問題等能力得以提升。廣益中學鄒拓謎老師的課,通過引導學生自主設計實驗,然后與科學家的經(jīng)典實驗進行比較,培養(yǎng)學生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及創(chuàng)新能力。通過顯微測量細胞及細胞核大小的演示實驗給予學生一種直觀認識,體會科技發(fā)明對推動科學的發(fā)展起了關鍵作用,鼓勵學生既要勇于進行科技創(chuàng)新,又要對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心存敬畏。將科學前沿等素材融入課堂,讓學生深切的體會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物質觀、系統(tǒng)觀等生命觀念,同時還提醒學生肩負的社會責任。
師大附中陳佳健老師的課,通過對“細胞核的功能”資料的分析和討論,提升了學生實驗設計和實驗結果分析的能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課前構建細胞核的三維結構模型,體驗建構模型的方法和過程,課堂上通過模型展示與評價,熟悉細胞核的結構并初步建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通過展示我國在克隆領域取得的世界性突破,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了解克隆猴的研究意義,培養(yǎng)學生積極投身于科學事業(yè)的社會責任感,為學生進行生涯規(guī)劃提供信息。
師大思沁中學黎沛琪老師的課,通過具體的實驗過程分析解釋細胞核的功能,激發(fā)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注重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強調(diào)實驗結果與結論之間的對應關系。靈活運用教具,組織學生動手繪制細胞核簡圖并說出細胞核具體結構,通過分析拓展材料“細胞代謝與核仁核孔的關系”,使學生進一步形成細胞核的結構與功能觀。在課程設計上提供素材和情景使學生能夠將所學得以應用,注重學生的課堂體驗。通過“不同細胞存活時間差異”資料分析,認同細胞的整體功能大于細胞內(nèi)部各部分結構的功能。
師大二附中周潔老師的課,引導學生分析資料得出細胞核的功能,鼓勵學生在分析資料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并解決問題。課堂提供細尼龍繩、泡沫半球、粘土等材料,讓學生通過模型構建-模型展示-模型評價等環(huán)節(jié),更直觀、真切地認識細胞核的結構。最后,以問題引導學生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在情境導入和課堂拓展中介紹我國體細胞克隆猴的研究進展,首尾呼應,提升民族自豪感,并產(chǎn)生對科學研究的濃厚興趣。
附中梅溪湖艾文蒸老師的課,通過科學家的經(jīng)典實驗的分析和討論,結合傘藻模型重走科學家的探究之路,引導學生領悟實驗選材的巧妙之處。學生當堂合作構建細胞核的物理模型過程中,提出了一些與細胞核相關的問題,這些問題貼切生活,教師注重課堂的生成。通過鼓勵學生觀察、實踐、思考,讓智慧的種子在好奇的沃土里萌芽滋長。
附中博才袁浪老師的課,通過制作的傘藻模型,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培養(yǎng)學生科學思維。制作了染色體、細胞核物理模型使得學生直觀的認識到細胞核是生命系統(tǒng)的控制中心。最后通過真實瀕危動物生活情境,培養(yǎng)學生利用生物科學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喚起學生關愛生命,保護環(huán)境的責任意識。
學科評課與微專題講座
競賽課點評環(huán)節(jié)由附中生物教研組長楊群英主持,她說,室外秋雨瀟瀟,室內(nèi)研意濃濃。六位參賽教師同臺競技,同課異構,這是教學智慧的分享、教學思想的碰撞。她代表組委會對前來研討交流的生物同仁表示熱烈的歡迎,對參賽教師及其所在的教研組的精心準備和精彩展示表示衷心感謝。附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汪訓賢老師對六堂課進行了精彩點評。汪老師對參賽教師給予了高度的表揚,指出六位教師課堂的精彩之處。第一,課堂聚焦核心素養(yǎng)之妙。教學過程均突出了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引導學生進行了科學推理、批判性思維、科學質疑等思維訓練;通過自主合作形式開展了科學探究,規(guī)范實驗設計的原則;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第二,現(xiàn)代教育理念的運用之妙,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體驗式學習,教育理論貫穿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通過體驗式學習,發(fā)現(xiàn)錯誤,承認錯誤,改正錯誤。 第三,模型與建模的活動之妙,通過模型建構-模型展示-模型評價等環(huán)節(jié),即時生成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模型在課堂運用,有利于新理念的落實。此外,汪老師還對每位參賽教師提出了一點改進意見,如細胞核模型構建過程,學生自主選擇實驗材料,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最后,還提出了一些探究性問題,教師應該學會自我追問、鼓勵學生批判性評價教師的主張等。
學術委員會委員李尚斌老師,進行了《四新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學與試題研究》為主題的微講座,旨在對新課標、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所倡導的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進行前沿性實踐探討。專題主要包括兩部分內(nèi)容:第一部分,新課標、新教材怎么用怎么教:建議教師要深入理解課標理念,根據(jù)課標理念領悟新教材的變化,依據(jù)課標與教材精心設計、認真踐行課標理念。提出“五個重”的建議,即教學設計要更重概念、更重情境、更重思維、更重實踐、更重教育;第二部分,新高考生物試題研究及建議:強調(diào)新課標是命題的依據(jù),對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學業(yè)質量標準以及命題建議進行分析,倡議老師們多研讀新課標,從上位角度把握課程理念的變革以及對于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變化。試題應體現(xiàn)育人功能,具有時代特色和家國情懷,聚焦終身發(fā)展。最后,李老師認為教育是一門慢的藝術,教師應領會理念,明確目標,認真踐行,靜待花開!
閉幕式頒獎
課堂教學競賽與研討閉幕式在會議廳舉行,祝賀附中集團的陳佳健老師和艾文蒸老師榮獲一等獎,袁浪老師和鄒拓謎老師榮獲二等獎、師大集團的周潔老師和黎沛琪老師的課被評為優(yōu)質課。陳佳健老師作為同課異構競賽課的獲獎代表發(fā)言,她認為有機會能和各個學校的同行們同臺競技、切磋技藝,不僅是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更是一個寶貴的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的平臺。一堂優(yōu)秀的課必然凝聚著集體的智慧,附中生物組具有集體研討的濃厚氛圍,在一堂公開課成形的過程中,教研組成員就教材的處理、新課標理念的落實、教學理念的認同仔細推敲,及時進行相互討論與實踐。最后,她對學校提供的寶貴平臺和教研組的各位前輩們的諄諄教誨,表示深刻的感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