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學中預習環節存在的問題與策略初探
發布:語文教研組 來源:未知 日期:2019-02-22 人氣:
湖南師大附中語文組 陳超
【摘 要】預習是語文學習中不可缺失的環節,對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目前高中生語文課前預習存在淡化和被忽視的現象,效果甚微。有重視程度不夠、缺乏有效指導、預習設計形式單一等多方面的原因。優化預習設計,提高預習有效性已成為新課改的必然要求,本文試圖對此進行初步探索。
【關鍵詞】語文; 預習; 問題; 策略
古語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習是語文學習中不可缺失的環節,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有著重要意義。由于缺乏有效指導,很多高中生尚未形成科學的預習觀與預習方法,課前預習常常流于形式。近年來,關于如何構建高效課堂的改革如火如荼地進行,但對預習設計的優化卻少人問津。如何提高預習的有效性是師生共同面臨的問題,本文試圖對此進行初步探索。
一
優化預習設計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預習是提高語文課堂效率的必備環節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者并不只是信息被動的吸收者,而是主動的建構者。在遇到新信息時,人們會自覺調動原有經驗對其進行加工,使新知成為知識體系的一部分。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更多扮演的是引導者、支持者的角色,為學習者提供建構知識所需要的學習資料和幫助,使探究有進一步深入的可能。教師針對學生的預習情況設計教學活動,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充分有效的預習,并在這一過程中明確學習中存在的難點和盲點,有利于在聽課過程中有的放矢。特別是高中語文教材有些選文篇幅較長,主題豐富深刻,如果沒有充分的課前預習作支撐,僅靠課堂時間可能只能粗略讀完課文,遑論欣賞與探究了。只有借助充分的課前預習才能平衡教學目標與有限課時之間的矛盾。
(二)預習是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
課前預習的重要意義還在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只有能夠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發揮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性是新課改的重要宗旨,而有效的課前預習則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提升自學能力方面有獨到作用。學生在預習過程中需要獨立思考,提出疑問并試圖借助各種學習資源進行探究,這些都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從另一方面說,良好的學習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往往事半功倍。預習環節給予學生充分自主學習和探究的機會,有利于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這是授之以漁的有效途徑。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成功與否要看學生最終能否離開教師進行閱讀、寫作。提升預習能力是提升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之路,良好的預習能力為將來終身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
然而細觀日常教學,現狀卻不容樂觀,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一)學生對語文課前預習存在忽視和淡化的現象
一項調查顯示高中生基本上不太會主動預習語文學科,有部分學生認為語文學科是不需要預習的;大多數學生在任務逼迫下做預習作業,對于預習的目的并不明確;學生感到語文的預習沒有理科預習那樣迫切,有成就感,積極性便無從談起。
這主要是因為在高中階段,學生要學習的科目相對較多,每天各科的作業量很大,而自主學習時間有限。大多數學生選擇把更多時間投入到相對復雜的理科訓練中。另一方面,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一些學生認為語文學習投入多,見效慢。而作為母語,即便沒有預習,也不用擔心出現上課聽不懂的情況。這些都直接導致了學生對語文課前預習缺乏必要的重視,對老師布置的預習任務也常視作可有可無。
實際上,預習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完成預習作業,更重要的是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比如借助學習工具解決字詞問題,對文本的細讀、拓展閱讀和研究等。培養閱讀探究能力是語文學習的關鍵,對預習環節的忽視最終會導致學生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下降。
(二)預習任務缺少精心設計,形式單一乏味
由于精力所限,教師把精力主要放在了課堂活動的設計上,而忽視了預習環節的設計,布置的預習作業的目的有時不明確。比如要求學生預習一篇課文,對于預習的具體內容,要通過預習達到什么樣的效果常常界定模糊,導致學生無所適從。預習形式其實可以豐富多樣,但很多老師在設計預習作業時卻十分單一,使得范圍趨于過窄,缺乏廣度與深度。或直接搬用課后習題,或把豐富的文學體驗變成了高考題型訓練。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有明顯區別,應給予學生足夠大的空間去開闊他們的文化視野,培養他們的文學素養。終年不變、形式單一的預習作業,忽略了語文學科人文性的要求,不僅無法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甚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空間,違背了語文教學規律。其次,部分教師對學生預習方法的指導不夠,部分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不懂得怎樣預習,思維的樂趣更無從談起。
(三)教師對預習效果的評價檢測不到位
缺乏與之配套的評價檢測機制,也是導致語文預習低效的原因之一、學生完成預習的效果個體差異性大,效果參差不齊。
自覺性較強的學生能從預習中較好地鍛煉學習能力,而自覺性較弱的學生卻因缺乏有效監督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預習檢測缺乏落實,長此以往,部分學生的預習變得形同虛設。因此教師在布置預習作業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分層處理,并積極引導。必須有完整的環節設置,包括預習目標、預習內容、預習時間、操作方法、效果檢測等。教師要完善評價檢測機制,有針對性地對預習效果實施檢測。評價方式應該多元化,用唯一答案或標準去評價預習效果,容易扼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
針對語文預習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可以采取一些應對策略:
(一)根據個體差異設置預習目標,激發學習興趣
預習設計應面向不同學生,有層次之分。設計預習作業時,還要兼顧文本的層次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呈現一定梯度。
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設置不同的預習要求:
1.基本層次——有效積累,夯實基礎,初步解讀文本
初次閱讀,通過查閱字典弄清楚字詞音形義,掃清閱讀障礙。其次,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初步形成獨具個性的文本解讀。這不同于查閱幾個生字詞,圈畫好詞好句的預習任務,學生應初具對文章的把握,為進一步解讀做準備。
2.中級層次——文本細讀,深入思考,提升閱讀能力
熟悉課文內容還不是預習的最終目的。學生應深入文本,從思想內容、情感體驗、藝術手法、語言特色等多角度對文本進行研讀。這要求學生調動閱讀審美經驗,合理想象。“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由于閱讀經驗和生活經歷的不同,每個人對同一文學作品的體悟是不同的。中學生應根據文本,結合自身的閱讀經驗,在尊重文本的前提下形成對文中內容獨特的理解和感悟,深化審美體驗。
3.高級層次——學會提問,質疑探究,提升思辨能力
學貴有疑,伴隨個體閱讀體驗的完成,學生會形成一些深度思考與質疑。這是預習到達深入階段的產物。疑問產生后,學生可借助教師的引導,利用身邊的學習資源進行下一步探索。當然并不要求每個學生都能做到這個層次,但應該鼓勵學生努力做到這樣的層次。培養發現問題和研究問題的能力,也是學生需要具備的技能之一。
(二)適當補充閱讀資料,培養探究意識
語文不僅是一門交際工具,更承擔著人文教育的功能。《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里提到,“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預習作業的設計不應只關注語文的工具性功能,還應從語文的人文性出發,引導學生感受文本思想感情的同時,品味文字背后的文化內蘊。
設計預習任務時,可適當增加相關的背景知識和作品,這既有利于拓展學生的視野,又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比如《小狗包第》一文的預習案設計,補充相關歷史背景、作者寫作《隨想錄》的心路歷程,及盧梭的《懺悔錄》等相關資料有助于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寫作用意,更好地看待歷史,反思歷史。
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設計相關問題,激發學生主動尋找課外資源。“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學生如果有一種閱讀期待,就會主動去搜集相關資料,拓展學習內容,使學習內容不局限于課文本身。從課程資源的開發來講,這也充分挖掘了相關的語文課程資源。比如《鴻門宴》一文的預習作業,可以要求學生搜集“楚漢相爭”的相關歷史資料,在全面了解劉邦、項羽人物個性和斗爭經過的基礎上,對兩個歷史人物進行公正客觀的評價。
(三)與課堂教學緊密相連,提升學習效率
教師在設計預習作業時,還要注意與課堂教學的有效關聯。教與學相互制約又相輔相成。教師采用什么教法,學生必定會調整相應的學習內容。
如《邊城》一文的預習設計,可以做如此設想。如果《邊城》的課堂教學主要針對文本中的環境描寫,人物形象刻畫和主旨探索展開,那么預習設計則可以把學生分成環境組、人物形象組、主題意蘊組,把預習的內容分成三個方向。環境組側重對小說中的環境描寫進行分析;人物形象組重在對小說的人物形象進行賞析;主題意蘊組主要從作品內容來探討沈從文創作的意圖。這樣分組預習,既提高了效率,突出了重點,又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使其形成有機整體。
探究題的設計要注意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符,帶有啟發性,引導學生體會思維的快樂。教師還可以在課前收集學生的疑問,了解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在講課的過程中將這些問題呈現給學生,并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解決。
(四)對預習效果進行有效評測,鞏固學習效果
教師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檢查預習效果,表揚完成較好的學生,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將預習作為語文學習中的樂事來做。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并及時進行表揚,讓每個孩子都能從探索中獲得成就感,進而促進預習習慣的養成。
另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課堂反饋,鞏固學習效果。學生要不斷追問:通過聽課是否解決了自己的困惑,自己的解讀和老師的講解、同學的討論是否有不同,為什么老師選擇這個角度作為重點講解……這些都值得反思。課堂是預習的延伸,學生可以通過課堂反饋進一步解決自己預習中遺留的問題,發現新的思維角度。
構建高效課堂對語文教學中預習環節的優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不斷拓展專業素質,成為研究性教師。只有不斷學習,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形成開闊的文化視野,才能更靈活地解讀教材、設計出更巧妙的預習方案。教師在設計預習作業時,一定要有前瞻性,激發學生主動預習的熱情,讓學生暢游于文學的廣闊天地,品味人類文化的芬芳。